一吃飽、就想「跑廁所」!專家:正常現象 建議「三方面」下手改善
食物進入身體,經消化、吸收,一般12小時後才會排出。(示意圖/翻攝自FREEPIK)

生活中心/林靜芬報導

「有時候剛吃完飯沒多久,就想跑廁所排便,這是消化太好?還是腸道出問題了? 」黃軒醫師說,其實這些都是生活常見的現象,只是大家都不好意思問而已!甚至還會有病人懐疑:「吃完飯就有便意,是大腸癌嗎?」 研究發現,人類攝入食物後,經過消化、吸收,一般都會在12小時後排出。

更多新聞: 超商被包裹塞爆「無路可走」! 內行人「揭關鍵內幕」:你太小看了

黃軒醫師提到,一般大便次數為「每日一次」,但人體是個複雜結構,並非每個人都如此。之所以有些人會出現「一吃完飯,就想大便」,其實和多個因素有關: 

1.胃黏膜的反射

當食物進入肚子,對胃粘膜造成了刺激,這種刺激情況會讓人體釋放一種物質,來刺激腸道蠕動加速,進而促使排便。這些物質包括「胃泌素Gastrin」,它可以增加腸胃平滑肌收縮頻率,促進胃的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吸收,刺激了腸道蠕動,蠕動就加速、越快,就會刺激你排便去了⋯⋯


一吃飽、就想「便便」!專家:正常現象 建議「三方面」下手改善
若習慣飯後馬上去廁所解放,身體會慢慢記住這習慣。(圖/翻攝自黃軒醫師臉書)



2.排便的習慣

排便頻率,也與日常習慣有關,若一個人習慣飯後馬上上廁所,時間久了,身體的記憶,也就會記得這是習慣。一吃完飯,就會產生「我要排便」信號。 

3.食物不耐受造成

由於體質原因,部分人對「乳糖不耐受」,一旦喝牛奶就會拉肚子;有人對「脂肪不耐受」,吃肥膩的食物,會肚子不舒服;有人對「辣椒不耐受」,吃辣就會刺激腸胃!

4. 疾病所造成

但有時,也可能是疾病導致,如大腸激燥、經常性的胃炎、焦慮、狂燥症等,這些神經過度活躍的疾病,都會引起:「你一碰食物,就馬上想去排便」,但是,如果經常伴有其他症狀:「噁心、腹脹、腹痛、糞便帶有粘液、糞又黑又臭、或有紅色血便,甚至便秘和腹瀉交替」一直存在,這時,還是非常建議你要及時就醫喔!

想要「改善吃飽就拉」,生活中,專家建議應該可以從三個方面下手:

 1、調整飲食習慣 

生活中,你可以少吃容易引起胃結腸反應過度刺激的食物:

●腹瀉型患者,腸道比較敏感,應避免吃「生冷、堅果、辛辣」刺激食物。 

●便秘型患者,應保證充足水分,同時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等攝入。

●如果是混合型的患者,則上述飲食建議都需要注意! 


一吃飽、就想「便便」!專家:正常現象 建議「三方面」下手改善
有便意硬是憋住,將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示意圖/翻攝自FREEPIK)



2、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規律且良好的排便習慣,能減少很多胃腸道疾病的出現。但若是實在憋不住,還是要上廁所的,「硬是憋住,將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

 3、調節心態 

腸胃也會受到心態影響,若一個人長時間焦慮、憂愁或者煩惱,就會引起腸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增加胃結腸的發生頻次。因此保持好的心態,吃得開心,才可以幫助促進消化。 

更多新聞: 別盲目跟風!跳「科目三」受傷風險大 醫生直言:最嚴重可能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