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燈會拼人潮博聲量 專家籲應越辦越小
元宵燈會應越辦越大,還是愈小?(圖/民視異言堂)

專題組/吳永淳、徐景明 台北報導

台灣自1990年代以來舉辦大型元宵燈節,三十多年來打出名號,吸引百萬人潮,創造數億商機,各地縣市政府也開始仿效,但形式大同小異,同質性過高,讓人質疑,每年花大錢自辦燈會的必要性在哪?

更多新聞: 異言堂/尋找主燈大作戰!創作者曝悲慘命運嘆:很可惜


異言堂/燈會拼人潮博聲量 專家籲改變型態:應越辦越小
各地縣市政府編預算自辦燈會,但同質性過高,讓人質疑必要性在哪?(圖/民視異言堂)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現在的燈節變成一種量化的思維,「要達到多少的績效,要多少的媒體露出,要多少的人潮,要多少的攤位」,他認為燈會應該要改變,「如果燈節動輒就花了好幾千萬,是一次性的,在經費的使用來看,真的要好好思考」。台北市議員許淑華也認為「會有點疊床架屋,比如說每個縣市都在撥預算辦這個活動,我覺得會有點太浪費錢」。

每個城市都在花大錢自辦燈會,主燈與其他副燈最終找不到地方,下場就是被拆除,許淑華建議這全都是民脂民膏,如果由中央統籌,今年在哪一個城市辦,我們就把它做大一點,然後資源挹注多一點,所有人都去那個地方看燈會。而劉維公認為:燈節活動應該越辦越小,「以公園為單位,大家來辦屬於地方社區的燈節活動,或者是提燈籠的活動,我覺得這種氣氛才會讓住在城市裡面的人,有強烈的歸屬感」。

更多新聞: 登上國際媒體!台小學生爬山清天燈垃圾 老師傅嘆「環保的接受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