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是仙人掌菌的毒素?還是米酵菌酸? 何美鄉科學分析
有專家研判寶林中毒案可能為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毒素,中研院前研究員何美鄉分析死亡案例,有高機率是仙人掌桿菌。(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北市「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截至目前已有17例案例,包括2人死亡、5人病情嚴重,有專家研判毒素可能為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毒素。中研院前研究員何美鄉今(28)日便在臉書分析66歲的男性死亡案例病程,認為米酵菌酸造成的機率不大,然而仙人掌桿菌則可以。她也指出,在過去死亡的案例中,是可以從腸胃道的排泄物分離出仙人掌桿菌病原體的。

更多新聞: 快新聞/分析「食物中毒三類別」 薛瑞元:寶林茶室中毒不排除其中2種可能性

何美鄉指出,「仙人掌桿菌」與「米酵菌酸」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臨床症狀可能很類似。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有研究顯示,在37度沒有繁殖能力;文獻上沒有米酵菌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

「然而,仙人掌桿菌則是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表示,為何要討論繁殖的環境呢?因為這是事關第2個死亡病例的病程。她說明,這位66歲的男性死亡案例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

何美鄉認為,假如這位案例的死亡是與餐飲有關的話(也可以是不相干的死亡),便可提出以下假說:第1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從以上的討論,應該就可以下結論:米酵菌酸會造成此類病程的機率不大,而仙人掌桿菌則可以。

「在過去死亡的案例中,是可以從腸胃道的排泄物分離出仙人掌桿菌病原體的。」但何美鄉也說,以上僅是科學性的討論,而不是預測。「我們靜待相關單位的調查結果」。

不過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也質疑,若仙人掌桿菌在人體內繁殖可以這麽快,那發生率應該非常高才對?何美鄉則回應,第2波症狀發作是正常的潛伏期,從19日中午的餐食,到21日第2波發作到醫院,「蠻符合2天的繁殖時間」。

更多新聞: 快新聞/新北稽查寶林「粄條製造商」3缺失 責令業者全面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