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震需要科學的工具,但是過去因為科技還不發達,一直到清朝有關台灣地震的文獻紀錄都過於主觀,也不夠精確,很難光靠著文字的描述就推敲出地震到底是發生在哪裡,或者是規模有多大。一直到進入日治時期,台灣開始採用地震儀,地震觀測才開始科學化,這個時期官方非常注重地震觀測,每一次災後都會進行徹底的調查,包括台灣主要斷層帶的位置、震度分級表、抗震建築和都市防災等概念,都是這個時期陸續建立起來的。
台灣最近幾十年最嚴重的地震,包括一九六四年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的台南地震,也因此震醒了政府的防災因應,到了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發生集集大地震,當時規模7.3的地震,在重災區南投跟台中造成驚人的災情,不少村落被夷為平地、路毀橋斷,就連山都被震倒崩塌,因為地震造成兩千多人喪生,震後國內也開始檢討台灣的防災教育跟政策是否嚴重不足。
大家都希望地震能夠預測,但是全世界各地到現在都還無法突破這項技術,人類目前能夠防患未然的應該是平常的水土保持、建築防震和居安思危的防災演練了!
更多新聞: 台灣演義/東台灣旅遊首選!台11線景點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