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香禁香成風潮 這行業快要撐不下去
這兩年來,台北市不管是行天宮、萬華龍山寺,都分別禁香、減香,環保人士、地方居民贊成,卻苦了原本在廟門口以賣香維生的業者;還有製香業者,說他們現在賣供品,和過去全盛時期,少了80%業績。不過龍山寺也拿出檢測數據,證實寺廟空氣確實變好了。

散開一大把還沒製成的香,從粘粉、打底到吃粉,製香師傅已經滿頭大汗,接著還要把香,拿到陽光下曝曬、烘乾。傳統製香流程,費工費時,但製香市場,已經萎縮成夕陽產業。

製香業者蔡易方:「香全盛時期差不多在民國77年那時啦,那個年代,說PM是2.5我們PM才0.03而已,實在是很少啦,比一些工廠的煙囪,差好幾百倍好幾千倍啦。」

抱怨政府為了解決空汙,讓製香業快要活不下去。看看台北市兩大宮廟,龍山寺只剩一個金爐,香客拿著一炷香拜拜,剩下的雙手合十、心誠則靈。行天宮更全面禁香,就算信徒進進出出,沒人停下腳步,在廟門口攤子買柱香,頂多買買供品祭拜,和過去香火鼎盛時期,完全沒得比。

行天宮附近販香業者:「差差不多8、9成啊,都沒人啦,你在這邊站著看,100個人看有沒有1個買,都走進去比較多啦。一天賺500~700元而已。」

各大宮廟帶頭減香禁香,進而影響香客信徒祭拜習慣。根據統計,台灣的「拜拜經濟學」,經濟規模之大,光是台灣人一年燒掉的香和金紙,粗估就有131億。不過,龍山寺也拿出在寺廟各處,用「空氣盒子」檢測的pm2.5數據,證明減香過後,空氣汙染數值,確實大幅下降。

萬華龍山寺寺務組長張雪玲:「這是後殿的部分就是34,所以後殿的部分爐撤掉了以後,他就是完全是在標準值之內,還沒有撤爐之前,我們幾乎每天都處在紫爆的狀態,這個東西其實是我們自己也需要為信眾著想,也要為我們員工身體健康。」

一邊是反空汙意識抬頭,另一頭是看不到明天的製香產業,環保和民俗的天平之間,還有待政府和民間,共同找出平衡點。

(民視新聞/顏辰州、羅執中、鄭兆佐 台北-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