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水患又乾旱 政府拚水環境建設

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暴雨頻率增加,水患發生的頻率提高,但同時乾旱的情況也相當頻繁,因此政府投入2500億元治水,推動前瞻水環境建設計劃,除了加強水庫清淤工作,開發再生水資源,還擬定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四大策略,達到穩定供水的目標。

更多新聞: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登場 外界猜測難以達共識

行政院長賴清德,4月初跟著桃園市長鄭文燦,出席石門水庫防淤隧道動土典禮,還親自拿金鏟祈求開工順利,可見政府拼水環境前瞻計劃的決心。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防淤隧道可以因應氣候變遷,短時間強降雨之下,可維繫我們石門水庫的供水。」

預計2020年完工的,石門水庫防淤工程,除了能利用隧道排砂減緩淤積,還能增加水庫蓄水容量,替桃竹地區,提供更穩定的供水。

賴建信說:「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裡面,我們也即將投入了預算,把石門水庫跟新竹地區的用水把它串接起來,未來源源不絕的新竹的水量,可以透過這兩個大水庫的挹注,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相信是有非常大正面的效益。」

光是石門水庫還不夠,因應氣候變遷,暴雨和乾旱都會造成水資源的困境,因此水利署擬定,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四大步驟,同時還要建立再生水廠,提供另類的供水需求。

賴建信提到,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台灣第一座再生水廠,即將在高雄的鳳山溪投入產出,此外今年也將會開始建設一個專供高科技用水的再生水廠。

面對水資源的缺乏,水利署用創新思維及做法,要打造出穩定供水的永續環境。

(民視新聞/翁子媛、羅執中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旱象嚴重 澳洲總理加碼補助台幣4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