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導演Raye親上節目 與馮光遠大聊動保意識

結束一天的工作,心懸在家的「毛小孩」還沒吃飯,你一邊趕路一邊盤算,等會要開哪個口味的「罐罐」給他吃,半路上在寵物用品店門前,你好不容易忍住「血拚」衝動,還是決定趕緊回家陪伴「毛小孩」。

更多新聞: 澳門賽狗場7月停業 動保人士為650多隻賽犬找新家

今日台灣家戶飼養寵物,光是狗狗就高達177萬隻,把「毛小孩」當成家人相處的風氣,也已漸為台灣民眾所接受。這種轉變並非一夕促成,今晚《夜深人未靜》邀請到動保紀錄片《十二夜》的導演Raye,要來跟觀眾分享這些年來台灣社會動物保育風氣的轉變。

「為何流浪動物的保育紀錄片,會以《十二夜》為名呢?」馮光遠自謙對寵物並不熟稔,當然不放過請教眼前這位動保先鋒的機會。

「過去台灣政府對於流浪動物有制式的處理SOP,整套流程跑完正好就是十二夜。」稍稍停頓整理思緒後,Raye開始訴說。原來台灣歷經從農村社會轉型成工商業社會,但照顧動物的觀念卻未能與時俱進,導致出現大量流浪動物,政府無力處理,只好全部「安樂死」。「《十二夜》就是走完一個流程的天數,代表著無數生命的消逝。」

「我永遠記得空氣中瀰漫的那股『焦味』。」Raye過去在求學階段,每隔一兩週,學校就能聞到一陣奇怪的焦味,經探訪才得知附近有間動物收容所,一段時間就會「處理」超量的流浪動物。

原來Raye並非天生對動物特別有愛,而是這段經歷讓她的動保意識萌芽,原為影片後製從業人員的她,後來才會決定策畫紀錄片《十二夜》,該片在2013年上映後,也帶動起一陣動保風潮,間接促使「流浪動物零撲殺」的動保政策上路。

「《十二夜》還有未竟之功,所以我們決定籌拍第二集。」儘管「零撲殺」政策上路讓這些「浪浪」不再被安樂死,但流浪動物的問題源頭卻還未解決,因此Raye希望續集能夠改變傳統對家務動物的放養觀念,並提倡結紮與節育,真正改變流浪動物的問題。

想知道更多《十二夜續集:回到第零天》的理念嗎?請鎖定今晚十一點《夜深人未靜》。

(民視新聞網報導)

更多新聞: 扯!將狗放平底鍋上烤稱「磨練」網痛批:太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