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夏樂學計畫 助偏鄉學生了解家鄉文化

暑假兩個月,大家會怎麼安排呢?教育部107年的夏樂學計畫,共補助530所學校,讓偏鄉地區學校能夠依照在地特色結合學生需求和社區資源,規劃2~4周的課程,而今天(18日)在教育部舉辦成果發表,有的學校學習原住民歌謠、有的則是教導學生設計食譜菜單,希望活用暑假時間,讓學生更能了解家鄉特色以及文化。

更多新聞: 吳姍儒作公益!邀民眾助偏鄉孩童歡樂過新年

穿著原住民服飾,展現原住民的夏日農耕。或是唱起客家歌謠,利用閩南特色樂器南管表演,來自3所不同國中,各自展現台灣不同族群特色,這其實是教育部的夏日樂學計畫的成果。

教育部參事邱乾國表示,「不會因為暑假而中斷學習,透過這樣子一個整合創新方式,來跟本土語言文化結合在一起,還有很多整合性方案,包含數學科學閱讀等等。」

由於台灣暑假有2個月時間相當長,為了讓偏鄉學校的孩童有更多學習機會,教育部展開夏日樂學計畫,由各學校自行發揮,規劃2~4周的特色課程,讓學生多認識家鄉文化。

邱乾國說:「但是有些偏鄉資源是不足的,所以我們如果可以在暑假期間,透過學校力量,讓這些偏鄉孩子能夠到學校去,有更完整連串的學習。」

課程包羅萬象,從高雄那瑪夏國中布農族的編織吟唱,還有基隆明德國中的夏日廚房,讓學生學習植物、營養素設計在地菜單,不同於平日的學科,暑假課程更有趣,未來將擴大舉辦,讓學生暑假期間學習不中斷。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提升偏鄉英文能力!高中生當學伴領小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