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零食給孩子當獎勵?專家曝家長常見NG行為

許多家長和老師總在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獎勵,而很多時候都是提供市售零食或飲料給孩子,但董氏基金會表示,這些食品不但會讓發育中的學童們蛀牙,還可能會影響他們發育,並增加過動、增加罹患慢性病風險,甚至還會有成癮的情況。

更多新聞: 3款積木標示不符 體積過小孩童恐誤吞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根據尼德蘭2009年的研究指出,父母以食物當作給孩子的獎勵,或以食物解決小孩的哭鬧行為,都會顯著孩子的零食攝取量,並呼籲家長和老師們,別把提供不夠健康的食物當作是獎勵的方式,還因此可能減弱對行為的主動性。

董氏基金會之前做了調查,若是同時有含糖飲料和白開水可以選擇時,只有兩成的小孩會選擇白開水,而當孩子家中習慣放置含糖飲料時,其飲料的攝取量將為家中沒放飲料的兩倍。故許惠玉提醒,應該減少環境中出現不夠健康食物的機率,因為孩子看不到就不會想吃,即使想吃,也會因為不能馬上吃到,可獲時間被延遲而因此減少攝取。

董氏基金會調查呼籲家長減少環境中放置飲料的機率。

另外,許惠玉也說,2016年《Medicine》期刊中,引用南韓首爾大學附設醫院一項研究,發現孩子的飲食越好、學習力越佳。此研究也分析了近36萬名12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飲食與學業表現的關聯性,結果指出,有規律吃早餐、攝取水果、蔬菜、乳品者,有顯著高學業表現,反之攝取過多糖飲、泡麵、速食等,反而讓孩童的學習力呈現負相關。

而據102到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台灣的國小學童的健康出現了問題,有28.4%的學童體重過重或肥胖;35.8%的學童每天至少一杯含糖飲料;僅5.3%的學童有達到每日5蔬果的攝取量;14.3%的男童、15%的女童有高膽固醇,顯示出台灣學童飲食不夠健康、均衡的情況,不但增加慢性病風險,也可能因為家長和老師藉由「獎勵」的名義,提供孩童像「炸物」、「飲料」等高油糖鹽的食物,反而讓孩子產生健康的認知矛盾。

最後,董氏基金會希望透過「健康校園四不宣言」,即「不提供、不獎勵、不販售、不出現」不夠健康食物的決心,呼籲師長和家長能夠更加重視孩子健康,真正保護我們的下一代。

(民視新聞網/黃嘉儀 報導)

更多新聞: 讓孩童愛上刷牙 知名劇團推新作「牙刷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