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拒到接受 食農教育促進農民與消費者溝通

在農委會的推動下,臺灣各地掀起食農教育熱潮,許多青農透過消費者體驗課程,努力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也為臺灣農業注入一股新活力,但不論是食農教育還是休閒農業,在十幾年前,對於以務農為生的傳統農民而言,都是一種從未聽過的概念,他們從抗拒到接受,這一路也與青農們發生了不少碰撞…

更多新聞: 消費者體驗務農!「食農教育」衝擊傳統農民

這一群實驗教育學校的學生們,為了採收「美人腿」,正換上青蛙裝準備踏入南投埔里,綿延1600公頃的茭白田區。近年來,埔里的青年返鄉,不僅活絡農村更牽起學生的手,將孩子從課堂領入田間。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宥岑表示,「現在孩子資訊蠻豐富的,找一些資料,在搜尋引擎裡面就找得到,至少我們有這樣子的一個機會給他,希望能夠接受這個大自然,心理健康也可以了解到茭白筍怎麼吃,它是長的怎麼樣。」

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吳岑沄則說,「我今天是第一次來茭白筍田,學到茭白筍平常吃的地方是下面胖胖的地方。」

體驗講師說明,「福壽螺,這是目前是很大的一個病蟲害之一,福壽螺會吃茭白筍的根,還有它的肉,就是茭白筍長出來的時候。」透過親自收割,孩子增添了對土地的記憶,但在林宥岑推動體驗活動之初,卻出現反對的聲音。

茭白筍農林錦生說,「她那時候說要種茭白筍讓遊客來體驗,可是那時候在埔里這個工作沒人做,那時候我心情很不好,也很煩。」

林宥岑又言:「爸爸其實吐我很多槽,他覺得給客人下田茭白筍是會被折損的,所以他心中有很多很多問號,我們也爭執了很久,後來爸爸拗不過我就給我實驗,讓我們這10年來,不斷的成長以及茁壯。」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消費者體驗務農!「食農教育」衝擊傳統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