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懂台灣】從清末到日治,15部電影呈現夾在時代巨輪間的台灣人身影│故事台灣
《大稻埕》電影劇照(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造就豐富的歷史及族群。電影也捕捉了各個時空背景下的台灣,帶觀眾一起回到過去、審視現在。

更多新聞: 1980年代「職業學生」逾5千人!線民風波引熱議 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創傷?│故事台灣

從滿清末年到日本接手的台灣

目前以19世紀清末的台灣為背景、較知名的電影為《桂花巷》、《一八九五》兩部。《桂花巷》故事描述主角高剔紅從漁村少女嫁入富門,再成為一家之主的故事,由於電影在澎湖取景,觀眾可在片中看見閩南式傳統建築,一窺台灣早期漁村的景象。

桂花巷電影劇照(圖片來源:myVideo)

《一八九五》則敘述1895年滿清末年甲午戰爭戰敗,3位客家義軍領袖姜紹祖、徐驤及吳湯興召集地方鄉勇組織義民軍抵抗日軍接收台灣,最後從容赴義的事蹟,描繪了時代巨輪滾動,政權交替下,台灣人夾在中間的矛盾與掙扎。

從清朝辮子頭到「剪辮」成為日本人

而相較於清末,台灣電影描繪日治時代的片量較多、議題也比較豐富,當時的台灣人面臨族群、文化、戰爭的多重衝擊,背景設定在此時的電影,往往充分描繪這段複雜的歷史的豐富面貌。

改編自「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圖片來源:賽德克巴萊臉書粉專)

如改編自「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描述台灣的賽德克族因不滿日本長期壓迫,首領莫那·魯道帶領族人武裝抵抗,最後壯烈犧牲的故事。《賽德克·巴萊》描述了外來政權與當地人民的衝突,但《KANO》則呈現跨族群合作一面,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組成嘉義農林棒球隊,篳路藍縷下拿下全島冠軍,並遠征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此外,也有如《稻草人》、《無言的山丘》著重於日治時期農民及礦工的基層生活,刻劃當時的台灣人面對殖民政策的無奈與堅忍,重現當年宜蘭的農村風光及金瓜石礦村昔日的榮景。

日本帶來的「現代化」衝擊

從清朝到日治,「現代化」對台灣人的衝擊也是十分重要的變遷。如《大稻埕》就是以1920年日治時代的大稻埕為基底,電影海報可見畫家郭雪湖的代表畫作《南街殷賑》,日治時代的台灣就像這幅畫一般繽紛多元。

《大稻埕》電影海報(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日曜日式散步者》、《跳舞時代》這兩部紀錄片,便是紀錄日治時代的風華。《日曜日式散步者》台灣的文學團體「風車詩社」的興衰,詩社成員歷經文化衝突、二戰開始、結束,接著從東京留學歸國、結婚生子,遇上國民黨政府來台,文字、語言轉換的困境,最後白色恐怖來臨,詩社成員李張瑞遭處死,社團也走向終結的故事。

紀錄片《跳舞時代》則敘述藝文的變革。隨著電影、留聲機、唱片等西方娛樂設施與日本流行歌大量進入台灣,當時古倫美亞唱片的經營者柏野正次郎認為,必須由台灣作家創作台灣歌謠,發展才能長久,而《跳舞時代》的片名,便是出自由作家陳君玉創作的台語流行歌。當時的年輕男女追求「維新世界,自由戀愛」,並隨著歌曲跳起如華爾滋、狐步等流行舞蹈,但這一切也像「風車詩社」一樣,隨著二戰曲終人散。

日治台灣人不只在台灣奮鬥

族群遷移也是日治時期的主題之一,《台灣人在滿洲國》記述台灣人因為求職、求學、經商、或者抵抗日本統治,前往遙遠的滿州國闖蕩,也有紀錄台灣農工為生存前往日本沖繩八重山諸島打拼的《海的彼端》。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或台日聯姻誕生的「灣生」,對出生、成長土地懷抱情感,《灣生回家》便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灣生」也成為台灣戰前、戰後轉變的見證者,如《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便是說明在台灣出生的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的生平故事。

日治時代的終結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日治時代來到終點,也造成許多無辜民眾的犧牲,例如《阿嬤的秘密》、《蘆葦之歌》便是敘述一群女性過去因為受騙、逼迫前往異地從事慰安婦工作,她們的身心因此留下深刻的傷痛,以及之後療傷、向日本政府求償的過程。《綠的海平線》則是描寫二戰末期,日本募集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這群少年工歷經戰時、戰後的人生起落。

日治時代的歷史,過去我們所知的僅是歷史課本上提到的事件,但其實在這50年間,台灣發生了許多變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除此之外探討清末甚至更早的台灣電影也相對缺乏,期許之後也會有相關的題材出現,讓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有多的認識。

(民視新聞網/陳思瑀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看電影懂台灣】最壓迫的光輝年代「台灣好萊塢」的繁華衝擊│故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