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內共生菌主宰大腦? 最新研究榮登國際Nature期刊

由科技部支持,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合作,研究發現,腸道內的共生菌可抑制腦中血液皮質酮濃度,使得原本社交行為能力低的老鼠,變得活潑、不怕生。這篇研究更榮登國際Nature期刊,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未來團隊會持續研究,解讀更多腸道細菌對壓力和神經細胞的影響。

更多新聞: 直言比特幣價值為0!《黑天鵝效應》作者:金融史上少見「脆弱貨幣」

影片中左右兩側的老鼠,面對外來的陌生老鼠,反應大不同,其中秘密,竟然與細菌有關。

腸道內共生菌主宰大腦? 最新研究榮登國際Nature期刊

科技部司長陳鴻震說,「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健康跟體質,有密切的關係,體質有一部分來自於先天,更重要是來自於我們後天,也就是跟我們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共生菌,這些共生菌會影響我們的生理,我們腸道的共生菌也會影響,我們的壓力影響我們的社交行為。」由成功大學醫學院吳偉立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透過國際合作,共同發現,腸道中的寄居細菌,也就是共生細菌,會影響宿主社交行為。

腸道內共生菌主宰大腦? 最新研究榮登國際Nature期刊

團隊將完全無菌鼠,及腸內有抗生素細菌的老鼠,分別與陌生老鼠放置一室,結果有菌鼠展現滿滿好奇心,無菌鼠卻一直躲避,主要原因,推測可能是血液皮質酮濃度造成。

腸道內共生菌主宰大腦? 最新研究榮登國際Nature期刊

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所助理教授吳偉立表示,「當缺乏腸道細菌時,皮質酮有不正常的上升,導致腦部特定迴路受到活化,造成更多皮質酮的產生,降低牠的社交行為。」吳偉立團隊進一步測試發現,腦部的血液皮質酮濃度高,會使宿主對於社交行為,顯得較無趣,如果腸道內有糞腸球菌,可以抑制降低皮質酮濃度。

腸道內共生菌主宰大腦? 最新研究榮登國際Nature期刊

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所助理教授吳偉立說,「我們看到有一個提升牠的社交行為,以及降低牠的皮脂銅的現象,我們將牠用糞便腸道菌移植的方式,給予Germfree(無菌)的老鼠,我們也同樣可以在Germfree老鼠身上,可以得到的是牠的社交行為是會上升。」這篇研究報告成果,更榮登生命科學領域最頂尖期刊之一「Nature」期刊,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吳教授說,未來團隊會持續投入系列研究,解開更多腸道菌種和大腦的秘密。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蘋果新品悄悄上架!iPhone12專用「磁吸式電池」台幣3000元有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