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部分錯誤】網傳影片宣稱「RNA病毒不能隨便用疫苗...接種RNA病毒疫苗終究無效...AZ用黑猩猩腺病毒所以很快血栓...打疫苗抗體不完整,不如直接感染」?
更多新聞: 快新聞/再買3千萬劑BNT? 陳時中:數量有點太多、已購2千萬劑莫德納也簽AZ意願書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8/30版】

一、專家指出,RNA病毒相較DNA病毒是比較容易變異,但疫苗仍能產生一定效果。傳言從RNA病毒與疫苗的問題,直接推論為「接種RNA病毒疫苗終究無效」,並不合理。

二、專家指出,以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既有新冠疫苗對部分變種病毒株仍有保護效果,且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三、依據目前監測數據,腺病毒疫苗都有罕見血栓副作用通報,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嬌生(Johnson & Johnson/Janssen)則是重組的人類腺病毒為載體。目前的科學證據尚不能確認新冠疫苗產生罕見血栓的機轉。

四、專家指出,新冠疫苗裡沒有金屬成份,也沒有磁性材料,傳言所言疫苗含「磁珠,所以有磁性」不是事實。

五、專家指出,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者再次感染病毒時產生ADE效應(抗體依賴性增強)而使症狀更加重。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影片,搭配文字宣稱:

「新冠病毒就是RNA病毒。
為什麼RNA的病毒,不可以隨便打疫苗。
請用心聽完,清楚明白,再做選擇,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才不會有遺憾。

當前的疫苗「絕對有效率只有1%~2%」,為何可以說到60%~94%呢?
為何相差如此甚大,問題出在何處呢?
用心聽完便能知曉。」

「當前疫苗「絕對有效率只有1%~2%」
何來說到「60%~94%呢」?
相差如此甚大?
問題出在何處呢?
用心聽完便能知曉
有DNA病毒、RNA病毒
為什麼RNA的病毒,不可以隨便打疫苗?
因新冠病毒就是RNA
良心的醫生把「AZ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疫苗」原廠說明書,講的非常清楚⋯
@用心聽完,清楚明白,再做選擇,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才不會有遺憾⋯⋯」

影片播出日期為2021年7月21日,影片總長度約為1小時9分鐘。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3: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影片宣稱「RNA病毒不可以隨便用疫苗,如C肝、愛滋病毒、豬流感或登革熱,因為RNA容易變異,RNA太多種時等於是子彈換來換去,只要換不對就容易打到自己,反而致命」、「RNA病毒疫苗是白做工的,因為它一直不斷變種。這樣的結果出來之後就說明疫苗護照根本是無用的防疫手段,這個疫苗到最後是沒有效果的,只是一個手段讓你去打而已」,是否屬實?

(一)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指出,和DNA相比,RNA病毒比較會變異,但RNA病毒再怎麼變異,也不會短時間內變異到疫苗立刻認不出來。就目前來看,很多RNA病毒的疫苗仍有一定保護力。

邱南昌舉例,會變異的RNA病毒中,比較有名的是流感病毒,流感疫苗每年要根據可能流行的變異株重新接種。以新冠病毒來說,變種病毒株目前會讓新冠疫苗保護力比較差,但並未有接種疫苗後,導致抗體攻擊人體細胞的情形。

(二)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暨COVID-19門診醫師張皓翔指出,DNA病毒也是會變異,只是它變異的速度比較慢;RNA病毒變異速度比較快。至於變種之後疫苗有沒有效,仍要以實證研究來看個別的疫苗對變種病毒是否有效。以新冠病毒的Alpha變異株來說,目前疫苗的保護力雖然下降,但是對於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仍有效果。

爭議點二、影片宣稱「打RNA病毒的疫苗,神經細胞被抗體攻擊,導致面癱的後遺症;或有全身反應格林-巴利症候群,是因為被抗體燒到神經線,導致神經線漏電。抗體本來是要去綜合病毒的,但是有些特色剛好跟神經很像,結果就誤打打到神經,傷到自己」,是否屬實?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表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 ,簡稱GBS) 是一種罕見的以上行性無力和癱瘓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各國統計的粗發生率多介於每年每十萬人中有1.3人,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造成GBS的機轉,目前認為是由於人體產生攻擊周邊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抗體所致。

齊嘉鈺表示,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8月13日整理18歲以上成人接種嬌生疫苗和 mRNA(輝瑞BNT疫苗和莫德納)新冠疫苗的不良事件。疫苗諮詢委員7月提出最新報告,根據通報資料分析發現,接種 mRNA 新冠疫苗後未檢測到GBS風險增加,每百萬劑嬌生新冠疫苗接種後有 7.8 例通報GBS。此報告結論為,接種疫苗的好處大於罕見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

齊嘉鈺說,關於接種疫苗與 GBS 相關性的研究,起因自1976年美國針對H1N1豬流感流行之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在 1976 年 10 月至 12 月間,全美國共有超過 4500 萬人接種豬流感疫苗,後續監測則發現有超過 500 名患者於接種疫苗後診斷 GBS 被通報。世代研究發現接種者於接種後 6 至 8 週內 GBS 發病危險性為未接種者之 6 至 8倍,該接種計劃也因而中止。但是除了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外,對於當時豬流感疫苗造成 GBS 之真正機轉仍然不明。

綜合以上,接種新冠疫苗,確實有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的不良事件,但目前尚未有足夠科學證據,證明接種疫苗與此事件的因果關係。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AZ疫苗利用黑猩猩的腺病毒,腺病毒的產生,所以它很快會產生一些血栓」、「AZ最出名的副作用是血栓,台灣現在AZ(當天數據-7/20)打死417人」,是否屬實?

(一)齊嘉鈺表示,目前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會導致罕見血栓(TTS)的原因,較為主流的說法是,感染新冠病毒或接受疫苗後,身體產生抗體,但有些抗體會辨識血小板第四因子,而抗體跟第四因子結合後,就會跟滾血球一樣變成複合體,繼續活化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而形成血栓,並消耗更多的血小板,讓血小板數目變少。

齊嘉鈺說,至於為什麼腺病毒疫苗會發生罕見血栓,科學尚未能得知其原因。目前數據顯示,在施打阿斯特捷利康(AZ)或嬌生(Johnson & Johnson/Janssen)兩家以腺病毒載體設計的COVID-19 疫苗後,都有TTS的罕見病例通報。前者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後者則是重組的人類腺病毒為載體。

(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布2021年8月23日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截至8月29日下午4時,新冠疫苗接種劑量為1088萬6165劑疫苗,其中AZ接種653萬462劑,Moderna接種371萬5041劑、高端接種64萬662劑。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中,死亡事件通報共有683件,包含AZ疫苗548件和莫德納疫苗129件、高端6件。

但通報報告也載明,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的通報,是接種疫苗之後任何時間,通報者主動通報因懷疑或無法排除與疫苗施打相關的任何事件。這些通報事件時序上發生於疫苗接種之後,但不表示是接種疫苗導致。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1年8月18日公布的〈COVID-19疫苗安全性監測〉,截至2021年8月11日下午6時,共602例死亡事件通報,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COVID-19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指出,分析通報值與背景預期值,不分廠牌及個別廠牌之各年齡層男性及女性之通報死亡式件數(通報值),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背景預期值)。

爭議點四、影片宣稱「當前的疫苗絕對有效率只有1%~2%,相對保護力是60%~94%,相對保護力事實上是一個數學遊戲,用百分比除百分比來美化數據」,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以關鍵字檢索,網傳影片引述的研究是〈COVID-19 vaccin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the elephant (not) in the room〉,2021年7月發表於《The Lancet》期刊。

齊嘉鈺指出,一般看到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報告的疫苗保護力是用「相對風險降低(RRR)」的概念,這是相對保護率,意思是風險減少的比例。亦即,有打疫苗的人比沒打疫苗的人,可以減少多少比例的染疫風險。另外還有「絕對風險降低(ARR)」,來衡量疫苗對人群的影響。

齊嘉鈺表示,相對風險降低(RRR)和絕對風險降低(ARR)是兩種計算方式不同的保護力度量方式,在衡量疫苗如何影響人群時,不同的計算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該研究指出,評估疫苗保護力時,除了相對風險(RRR),也要考量絕對風險(ARR)。

齊嘉鈺說,這項研究不是要反對疫苗的保護力,而是以另外一個數據來呈現疫苗的效果,即使是相對較低的 RRR 的疫苗也值得接種,即使RRR不高的疫苗,仍然是有效的疫苗。

(二)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疫苗的保護力本來多半就是用「相對保護率(RRR)」來看,意思就是,在這群人裡面,有打疫苗跟沒打疫苗的人比,可以相對減少多少百分比的感染數,並不是如傳言所言,為了要美化保護率數字才用相對保護率。

林氏璧說,「絕對保護率(ARR)」會被臨床試驗進行時的疾病盛行率影響。例如在美國和在台灣相比疫情嚴重,施打同一款疫苗,美國只要打60人就能預防一個人,但在台灣要打200個才能預防一個。因此,本來就是用「相對保護率」計算才比較客觀。

爭議點五、傳言宣稱「(mRNA)訊號是用奈米粒再用一個磁珠穿透到你的細胞裡面,所以莫德納注一注可以吸湯匙」,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在第1102號查核報告中,採訪何美鄉、林氏璧以及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蔡志申。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疫苗裡沒有金屬成份,也沒有磁性材料,傳言所言含「磁珠」並不正確。

爭議點六、影片宣稱「打疫苗只是針對S蛋白產生抗體,不是整個病毒進入人體讓免疫系統認識病毒,所以抗體不完整,不如感染病毒」,是否屬實?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盧敏吉指出,自然感染疾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比打疫苗好,是因為染疫的症狀比較嚴重,人體對這個疾病產生的免疫力更強。但如果為了得到完整的抗體而去染疫,遭受到的生命威脅比較大,因此相較之下,疫苗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何美鄉指出,新冠病毒是透過S蛋白去感染人體細胞,S蛋白就像是去開門的手。而針對病毒的其他部位製造抗體,就像把胸口、肚子綁起來,但這不影響手去開門。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只要針對S蛋白產生抗體,擋住去開門的手,就能阻擋病毒感染細胞。

爭議點七、影片宣稱以色列數據顯示輝瑞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無效、無法預防重症,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在第1155號查核報告中,檢視以色列衛生部網站公布的數據,並採訪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翁瑞宏,以及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

根據以色列衛生部公佈的數據,2021年6月底至今,以色列的確診、重症人數確實增加,但各年齡組的確診、重症人數中,以未接種疫苗的人比例最高。

兩位公衛專家則指出,以色列的數據顯示,完全接種疫苗後雖仍會染疫,但面對Delta變異株導致的重症與死亡率,疫苗的保護力仍非常高。

爭議點八、影片宣稱「兩個月、三個月就變一次的病毒萬一變太大就會像登革熱疫苗一樣,產生出血性的肺炎」,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在第1094號報告中,採訪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以及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副教授黃智生。兩位專家指出,ADE效應是指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後,人體內的抗體無法有效對抗新病毒,反而增強病毒感染免疫細胞。此現通常發生在設計不良的疫苗上。

第1094號報告中,齊嘉鈺及李秉穎指出,目前並未觀察mRNA新冠疫苗、AZ疫苗有ADE效應。

林氏璧指出,傳言所述的是登革熱病毒的ADE效應,也就是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有可能導致較重症的「登革出血熱」。但以新冠疫苗來說,目前並沒有看到接種疫苗的人再次感染病毒時產生ADE效應,更沒有所謂「出血性肺炎」。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8/30版】

一、專家指出,RNA病毒相較DNA病毒是比較容易變異,但疫苗仍能產生一定效果。傳言從RNA病毒與疫苗的問題,直接推論為「接種RNA病毒疫苗終究無效」,並不合理。

二、專家指出,以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既有新冠疫苗對部分變種病毒株仍有保護效果,且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三、依據目前監測數據,腺病毒疫苗都有罕見血栓副作用通報,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嬌生(Johnson & Johnson/Janssen)則是重組的人類腺病毒為載體。目前的科學證據尚不能確認新冠疫苗產生罕見血栓的機轉。

四、專家指出,新冠疫苗裡沒有金屬成份,也沒有磁性材料,傳言所言疫苗含「磁珠,所以有磁性」不是事實。

五、專家指出,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者再次感染病毒時產生ADE效應(抗體依賴性增強)而使症狀更加重。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參考資料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After Reports of Adverse Events Among Adult Recipients of Janssen (Johnson & Johnson) and mRNA COVID-19 Vaccines (Pfizer-BioNTech and Moderna): Update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 United States, July 2021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COVID-19疫苗安全性監測〉

〈COVID-19 vaccin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the elephant (not) in the room〉

【錯誤】網傳「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居然加有磁性材料」、「新冠病毒沒有那麼毒,疫苗更毒...只有增加ADE效應及免疫風暴猝死...打過疫苗的人身體有磁性輻射」?

【部分錯誤】網傳「打破疫苗神話,打了兩劑輝瑞疫苗對變種病毒無效。以色列衛生署數據公開實證,根本無法防止染疫與重症」?

【錯誤】網傳「接種mRNA疫苗加強疾病發生可能性,還會變轉基因生物體」?

更多新聞: 去網咖先過這關!媽出題「5+8多少?」姊弟全答錯「真相」網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