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如何把「水果王國」的危機化為轉機|故事台灣
台南市玉井區果菜市場(圖片來源/數位島嶼;拍攝者/卓明煌)

生活中心/陳思瑀 綜合報導

繼今年3月的「鳳梨風波」後,中國再度以「驗出有害生物」為由,禁止台灣釋迦、蓮霧進口,使得台灣水果的外銷狀況再度引起關注。究竟台灣「水果王國」的稱號是從什麼時候誕生,未來如何延續下去、開拓更大的外銷市場?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報導。

更多新聞: 1980年代「職業學生」逾5千人!線民風波引熱議 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創傷?│故事台灣

「水果王國」封號的誕生

台灣奠定「水果王國」的形象,是從日治時代開始。由於氣候及地理條件,台灣生產的熱帶水果,對日本來說相當新奇,因此台灣農產以日本市場消費需求為主;同時日本也擴大、加深台灣農產的商品化。當時台灣主要外銷的3項水果為香蕉、鳳梨、柑橘;到了2017年,台灣水果外銷比100多年前更豐富,根據農委會2018年統計,台灣水果出口值排行前四名,鳳梨穩居冠軍,產值高達4308萬美元,釋迦排名第二,產值為3240萬美元、而位居第三、第四名的芒果、蓮霧,產值也都超過1千萬美元。

鳳梨

現今大家熟知的「土鳳梨」,其實是日治時代從東南亞、夏威夷引進的「開英種」,因為滋味濃郁、酸度略高,適合做成鳳梨罐頭。在巔峰時期,台灣的鳳梨罐頭外銷量僅次於夏威夷與馬來西亞,在世界排名第3名,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短暫停頓,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再度重啟鳳梨罐頭產業,台灣鳳梨罐頭外銷一度還達到世界第1。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農民將鳳梨送交集貨處過磅(檔案影像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

然而,1980年代因為農村人口外流、加上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種植成本更低,台灣鳳梨罐頭產業外移,因此政府將以往「加工外銷為主、內銷為副」的策略,改為「鮮食內銷為主、外銷為副」,農委會農試所也為此陸續研發出適合鮮食的鳳梨品種,其中最知名的「台農17號」,也就是「金鑽鳳梨」,不僅征服台灣人,也吸引外國購買。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台灣金鑽鳳梨(圖片來源:民視新聞資料畫面)

近年來台灣鳳梨出口數量逐漸成長,主要銷往中國、日本、香港、加拿大、韓國、新加坡等,今年3月的「鳳梨風波」之所以能度過危機,日本消費者的支持便是原因之一。

釋迦

根據《台灣府誌》記載,釋迦在荷治時期引入種植,至今已超過400多年歷史,最早在台南種植,又稱為「番荔枝」。釋迦主要產區分布在台東縣,南邊太麻里以大目釋迦為主,北邊卑南以鳳梨釋迦為主,而台南市歸仁區也是釋迦的重要產地。

不過,在1977年以前,台東的經濟作物其實是柑橘和鳳梨,但當時柑橘生產過剩、外銷量逐年遞減,又遇上黃龍病蔓延,導致鳳梨成本提高、果價未能上升,一度造成台東人力外流、農村蕭條。直到釋迦引入,對於台東風土適應良好,而且同棵釋迦樹能分成兩次結果,一次是自然成熟的夏期果,另一次是人工調節的冬期果,因此成為台東新興特產的經濟果樹。根據農委會農業易遊網資料顯示,台灣是目前全世界釋迦栽培面積最大、生產技術最佳、品質最優的國家。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台東釋迦(圖片來源:民視新聞資料畫面)

芒果

台灣芒果品種繁多,它的進程也與台灣的歷史並進。1562年左右,在來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土芒果」,引進台灣;再來是日治時期,從印尼引進「香檨」、從印度引進「懷特」,當時還引進其它30多種芒果,不過至今僅剩黑香、懷特仍有種植;1950年代,農委會的前身「農復會」,從美國引進愛文、凱特、海頓等品種,也成為台灣大規模栽種芒果的開端。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台灣芒果(圖片來源:民視新聞資料畫面)

而台灣許多芒果品種是由農民自行試種而來,例如金煌芒果就是由高雄六龜鄉的果農黃金煌,將凱特跟懷特芒果育成,是台灣第一個民間培育的芒果品種;還有台南玉井的果農郭文忠,以金煌和愛文雜交培育出「玉文芒果」;後來也有其它品種是由農試所培育,例如台農一號、杉林一號、夏雪、蜜雪、台農3號。

蓮霧

蓮霧最大產區位於屏東,也是從荷治時期引進,起初只在庭園零星種植,後來轉為集約的經濟栽培。一開始由林邊崎峰村果農鄭介石研究栽種,並選定「粉紅種」(又稱南洋種)作為主要品種,在他的管理之下,蓮霧品質不斷提升,後來再改良為黑珍珠蓮霧。由於林邊栽種蓮霧的成功經驗,加上香蕉榮景不再、1981年後陸續推行的稻田轉作政策,讓屏東地區有越來越多果農種植蓮霧,也從此成為屏東特產。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黑珍珠蓮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水果王國」的危機:雞蛋放同個籃子裡?

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禁止進口台灣的水果,先是今年3月的鳳梨,再來是釋迦、蓮霧,對於農民造成嚴重損失。為什麼台灣水果的外銷通路會集中在中國市場?分析時事的YouTuber「志棋七七」,先前針對「鳳梨風波」解析時便提到,由於水果保存期限短、冷鏈技術的運輸成本又很高,若一有疏忽,就會在供應過程發生劣變,像是之前的「褐心鳳梨」。加上台灣農產品精緻化,產量並不高,難以支撐冷鍊營運,所以台灣的水果多數都是銷售給周邊國家。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今年4月傳出外銷新加坡、日本的台灣金鑽鳳梨出現「褐心」、過青採收不甜的問題。(圖片擷取自民視新聞資料畫面)

而台灣的水果因為單價高,在東南亞可能競爭力不足。日本雖然是台灣水果的主要銷售國家,但對於檢疫、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因此標準相對寬鬆、加上運輸時程短,對水果保鮮、展售更有利的中國,久而久之便成為台灣水果的主要通路。根據《上下游》報導,台東的鳳梨、釋迦,產量幾乎有一半都輸往中國,所以當中國宣布禁止進口台灣農產品時,就會對農民造成極大的衝擊。

「鳳梨風波」帶來轉機:強化品質與運輸

不過也是因為「鳳梨風波」,讓部分農民及貿易商意識到開拓其它通路的重要性,或者改變策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年年初指出,因為疫情重挫全球貿易,台灣趁勢進攻中國以外的市場,這些成果也顯示在我們的農產品出口量、產值。根據農產品出口統計資料顯示,2021上半年,台灣農產品外銷量達109萬8187噸,比去年同期增加5.5%,產值達27.8億美元(約778億台幣),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7.6%。

中國再禁釋迦、蓮霧!台灣「水果王國」的危機與轉機│故事台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片來源:民視新聞資料畫面)

雖說如此,台灣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面對。以鳳梨舉例,日本過去是台灣鳳梨出口最大市場,但在2009年開始,輸往中國的比例慢慢提高,甚至變成九成銷往中國,直到「鳳梨風波」後,日本消費者熱烈的反應,被視為是重返日本市場的契機。

不過,由於中國要求不像日本這麼嚴謹,讓台灣業者在品質管控上逐漸鬆懈,像是採收後的鳳梨處理不夠細緻,可能無法達到日本的標準。另外,台灣水果的銷售方式,未針對國內外市場做出區隔,也尚未克服儲運技術,因此難以擴大外銷市場。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先前發生的「鳳梨風波」,讓台灣意識到不能只倚賴中國單一市場,雖然栽種水果技術一流,但之後的品質、運輸仍要克服。這次或許也是全面提升水果產業的一個機會,讓台灣水果得以更加茁壯、發揚光大。

更多新聞: 從《斯卡羅》認識台灣歷史與傳說遺跡:羅妹號、南岬之盟、八寶公主│故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