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兵役專題/軍事大國俄羅斯侵烏卻代價慘重?專家盤點:誤判烏克蘭抵抗意志 
(圖/擷取自 German Embassy推特)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經兩個月,然而身為全球第二大軍力國的俄羅斯,在此次侵略戰中卻遲遲無法攻下烏克蘭,甚至屢傳重要將領陣亡、重點軍艦遭毀的消息。究竟普丁打的如意算盤出了什麼問題?《民視新聞網》特別訪問《阿共打來怎麼辦》一書的共同作者,軍事戰略分析家王立,跟大家分享看法。

更多新聞: 快新聞/蔣萬安謝國樑確診隔離 朱立倫:今縣市長參選提名作業延後

Q:俄烏戰爭中雙方兵力懸殊,但俄軍卻遲遲無法攻下烏克蘭,您覺得俄羅斯的預估出了什麼錯?

王立回答:戰爭雖然到了現代有很大的變化,但絕對脫離不了政治跟社會面,克勞塞維茲說過「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所以俄國發動戰爭的前提,就必須符合一個政治上的想定,我們俗稱劇本。

侵略戰爭,以美國2003入侵伊拉克為例子,政治目標是推翻海珊統治,所以打一開始就是進攻巴格達,把海珊與復興黨政權翻掉。所以除了沿途的重點城鎮外,並不需要全境佔領。美軍不過出動了一個機械化步兵師,配合空中打擊,就長驅直入巴格達,看起來是很經典的案例。

但多數人沒有想到,如果伊拉克人對海珊政權非常擁戴,認為復興黨不能亡,全體伊拉克人民都參加的人民戰爭,沿途的城鎮不僅會抵抗,還會主動出擊遲滯美軍,那麼美軍一個師還可以打敗伊拉克?絕對不可能。因為兵力決定了作戰能力,以2003年的狀況,一個師的兵力要進佔一座數十萬的城市就非常吃力,更何況美軍打的口號就是推翻海珊政權,與伊拉克人民無關。

所以,決定海珊政權覆亡的是伊拉克人民,不是美軍。美軍只是政治想定正確,讓軍事手段目的明確,容易達成。反之俄國犯了那些錯誤?戰略錯誤必須從政治目標去理解。

俄羅斯開戰卻屢攻不下 是戰術錯誤還是傳統認知不敷使用?
製圖/民視新聞網 社群中心

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烏克蘭人民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所以在烏克蘭漫長的邊境,發起了全面性的進攻。問題是,俄軍的陸軍總兵力推估15萬上下,現代軍隊的第一線實戰部隊不會超過一半。 而烏克蘭雖然總兵力遠低於俄國,但在烏東地區長年也有好幾個旅,實際軍力也有數萬,單單就數量來說,俄軍根本就沒有在重點的烏東取得優勢。

基輔、蘇梅、克里米亞方面初期有很大的突破,有可能是烏克蘭動員太慢,兵力稀薄所致。即便如此,在基輔跟聶伯河沿岸要地,烏軍仍有營旅級的部隊駐守,進攻不足、據城防守有餘,加上人民持槍加入民兵組織,先不就雙方裝備差,就數量差來說就幾乎不存在。

政治劇本設想錯誤,原以為烏克蘭人民雙手歡迎,所以每一個進攻軸線兵力都不多,實際上抵抗激烈,稀薄的兵力就不足以達成「烏克蘭全境」的目標。

台灣兵役專題/軍事大國俄羅斯侵烏卻代價慘重?專家盤點:誤判烏克蘭抵抗意志 
(圖/翻攝自澤倫斯基臉書)

倘若一開始就針對烏東,也就是多數觀察家認為的模式,由東-南兩個軸線鉗形攻勢,依照俄軍的能量,光是烏東的兵力優勢就兩倍,更不用說俄軍的裝備普遍較佳,而且歐美援助的反裝甲武器在一個月前還沒那麼廣泛,很可能不出一周,俄軍就可以達成保護盧甘斯克、頓內次克兩個扶植的附庸國目的,徹底逐出、消滅烏克蘭在烏東的主力。

若此目標達成,烏克蘭實際上也沒有跟俄國繼續叫板的能力,必須接受非常屈辱的和談條件。

所以並不是單純的俄軍戰力低落,更大的問題是政治目標的想定錯誤,誤判烏克蘭人的抵抗意志,才有戰略錯誤的結果。


【延伸閱讀】

台灣兵役專題/現代戰爭不只拚人數!除了「這兩點」台灣還有一課題

台灣兵役專題/借鏡俄烏經驗 台灣採取「不對稱作戰」優勢在哪裡?

更多新聞: 焦糖哥哥陳嘉行發文證實確診!親曝3症狀:打從心裡感謝台中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