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確診多久才沒傳染力? 重症醫揭數據:等到「這天」才測不到病毒
黃軒揭國外數據指出在病症發生的第三天,確診病人的咳嗽樣本和環境樣本,再也測不到病毒。(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重症醫師黃軒今透過臉書發文提到「3+4」和被匡列確診者密切接觸者等防疫政策,他提到國外研究指出,在病症發生的第三天,在這些確診病人的咳嗽樣本和環境樣本,再也測不到病毒,該研究其中一個結論為,COVID-19病例在症狀發生第三天後,測不到病毒量,可作為一開始發病,前面隔離3天的參考。

更多新聞: 快新聞/估高雄盛行率到12%高原期才會過 陳其邁拜託端午節返鄉「做3件事」

黃軒今(3)日透過臉書提出國外研究和數據解釋為何「被匡列和確診密切接觸者」只需要隔離三天?一份西班牙研究指出,研究單位找來22位COVID-19確診者 ,利用試驗安排的刻意密切接觸來測他們的咳嗽後飛沫樣本病毒量,和環境中的病毒量,發現平均Ct值中,咳嗽樣本中檢測的平均CT值為25.7 ± 7.0;患者的空氣樣本中檢測的平均CT為25.0 ± 4.0。

在病毒量部分,咳嗽樣本中的病毒載量濃度為 7.3 × 105 ~ 8.7 × 108 copy/mL;空氣中病毒載量濃度在 1.1-4.8 copy/ml,這項研究發現,在症狀發作的第3天後,確診病人的咳嗽樣本和環境樣本,「再也測不到病毒!」

研究人員得出三結論:一、CT 值不能作為能不能傳播的檢測指標,二、顯然確診感染者,咳嗽的飛沫帶著的病毒濃度,比他的周邊環境更多,三、COVID-19 病例在症狀發生第三天後,測不到病毒量,可作為一開始發病,前面隔離3天的參考。

除此之外,黃軒也提到日本國立傳染疾病感控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isease Control,在英國知名國際期刊BMJ發表研究成果,Omicron 病毒最高複製能力,可能會是在「症狀發作後的2-3天」,而不是如以前想的,只在潛伏期內的1.5-3天內。

黃軒說,這樣可以清楚知道「症狀開始發作的前三天,不要出門」居家隔離一下自己,才是對自己,對別人來說,都是最安全的措施。他也再次呼籲:「3+4不適用確診者」,僅適用於「被匡列和確診密切接觸者」。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快新聞/台東縣府連續2日開設兒童BNT疫苗快打站 施打率達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