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烏克蘭人開粉專中英文介紹! 盼「拉近台灣距離」對抗俄國觀點
一群烏克蘭人近日在社群媒體Facebook及Instagram為台灣民眾介紹他們的國家。(圖/擷取自facebook.com/ukrainianvoices.tw/)

俄烏戰爭打了5個月,一群烏克蘭年輕人有感於台灣民眾對他們的國家不夠瞭解,決定透過Facebook與Instagram以英文和中文介紹烏克蘭,希望能讓台灣各界持續關注俄烏戰局,並且進一步認識烏克蘭的文化、歷史與現況。

更多新聞: 快新聞/柯文哲曾說內湖交通沒救了 陳時中:那就換人做看看

「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臉書粉絲專頁的介紹說,這是一個由住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烏克蘭人發起的國民外交平台,主要目標是拉近烏克蘭與台灣兩國人民的距離,並幫助台灣民眾更深入了解烏克蘭複雜的歷史和紛亂的今天,「關注我們就能知道,兩個熱愛自由的國家能有多少共通之處」。

開設這個專頁的是4位旅台烏克蘭學生與學者,其中3人目前在中央研究院研習,發起的構想來自27歲的韓裔烏克蘭人申武松(Oleksandr Shyn)。他在2021年10月來台,目前在一所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學位。

申武松之前已在歐洲取得碩士學位,研究主題是台灣的原住民教育政策。他曾多次來台學習中文和旅遊,感覺台灣像是他的家,今年2月烏克蘭遭到俄軍全面進犯之後,他覺得自己有了新的使命。

為了讓烏克蘭人知道台灣提供哪些援助,他在5月初發起成立Ukraine+Taiwan Forum的烏克蘭文臉書粉絲專頁與推特帳號,並且參與發起台灣聲援烏克蘭抗戰的活動。

申武松告訴中央社記者,開辦「烏克蘭之聲」的目的,是希望它能成為台灣取得烏克蘭資訊的主要來源,讓本地民眾不只把焦點放在戰局發展以及相關的敘事,而是對烏克蘭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和觀點是來自烏克蘭人。

俄羅斯研究以殖民觀點看待烏克蘭

他指出,在烏克蘭,有關台灣的資訊向來並非從台灣的觀點出發,同樣的,台灣跟世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受到傳統「俄羅斯研究」路線的影響,把烏克蘭與白俄等國家當成俄羅斯的一部分來瞭解,採取的是俄國過去數百年的殖民觀點,以烏克蘭為中心的資訊與知識遭到濾除。

他舉例說,雖然烏克蘭在蘇聯瓦解之後已經獨立30年,而且在300年間先後受到帝俄、蘇聯與如今的俄羅斯聯邦殖民欺壓,受戰禍與饑荒之苦,但包括媒體記者在內,台灣許多人以為俄羅斯與烏克蘭是「暫時發生戰爭衝突的兄弟之邦」,這跟烏克蘭大多數人民的感受背道而馳。在俄羅斯的殖民觀點中,烏克蘭人民被視為次等民族,這說明了為何許多俄國人民並不同情烏克蘭的遭遇;俄國總統蒲亭下令發動侵略戰爭,但在國內的聲望不降反升,也跟俄國民眾如何看待烏克蘭有關。

「烏克蘭之聲」的發起人之一瑪驪雅蒳(Mariana Savchenko自定中文名)說,俄國對烏克蘭進行混合戰(hybrid war),侵略行動不僅發生在軍事戰場的前線,也發生在資訊領域。目前在中研院從事語言學研究的瑪驪雅蒳說,有關烏克蘭人的認同議題,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刻更應該由烏克蘭人以他們的觀點來向世人說明。

瑪驪雅蒳說,她生於蘇聯,一生有1/3時間在中國,知道言論審查的危險,也知道軟實力的效應與宣傳的力量。

以中英雙語為台灣人講述烏克蘭故事

另兩位發起人雷翠娜(Kateryna Leliukh自定中文名)與狄馬(Dmytro)跟瑪驪雅蒳一樣,也是獲得「烏克蘭學人獎學金」在中研院研習。雷翠娜告訴中央社記者,他們4人有清楚的願景與目標,並且確定過去沒有類似由烏克蘭人以英中雙語透過歷史與文化視角解說烏克蘭新聞的計畫。

「烏克蘭之聲」在社群啟動不久,內容相當有限,但雷翠娜表示,他們將每週更新內容2到4次,並且聆聽訪客的聲音,答覆他們的詢問,隨時依台灣讀者的興趣調整貼文的方向。

「烏克蘭之聲」的初始貼文說,台灣幫助了若干烏克蘭城市與數百萬流離海外的烏克蘭難民,「讓我們為您一一介紹,這些位在烏克蘭各地,獨一無二、且各自美麗的城市。待終戰之時,期待有日與您相會。」

這篇貼文敦促台灣各界在提到烏克蘭的地名時,改依烏克蘭語的英文拼法,例如第2大城英譯是Kharkiv(俄文的英譯是Kharkov),中文建議用「哈爾基夫」,而不是「哈爾科夫」,南部大城Mykolaiv中譯用「梅科萊夫」,不再依俄文譯成「尼古拉耶夫」。在此之前,西方國家媒體在提到烏克蘭的首都時大都已改用Kyiv,不再沿用過去的Kiev。後者發音像「基耶夫」,反而不像中文的基輔。

根據外交部領務局統計,從2月1日到7月25日,台灣共核發簽證給288名烏克蘭籍人士,其中具有學生或學者身分的有85人。另據內政部移民署的資料,今年2月在台灣的烏克蘭籍人士約有205人。

(中央社)

更多新聞: 快新聞/科技部改制國科會明揭牌 行政院:吳政忠出任首任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