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專題/迎神抗瘟疫!淡水人傳承上百年的儀式:淡水大拜拜
請神:蓬萊祖、蓬萊老祖、蓬萊大祖(左起)(圖/民俗亂彈授權提供)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端午將至,全臺各地皆有民俗活動,北臺灣的淡水則在五月初五、初六舉辦迎神遶境,全稱命名為「敕封昭應真人清水祖師平安遶境」,一般俗稱為「淡水大拜拜」。

受到1788年(乾隆53年)八里坌街與福州五虎門對渡影響,淡水地區蓬勃的經濟力與穩定的社會秩序,使人口大量增加,發展為「街」的聚落型態。1860年(咸豐1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更使淡水一躍成為國際通商口岸。淡水傳統聚落空間主要是沿著五虎崗的第三崗山勢發展,並向兩側擴張,第三崗上的清水巖受到廣大民眾崇奉,是在地信仰中心。清水巖主祀清水祖師,又以有「落鼻示警」傳說的「蓬萊老祖」最受崇敬,這尊神像百年來護守著淡水,在清法戰爭時,助戰有功而受清廷誥封。

更多新聞: 威力彩5億、大樂透2.2億 彩迷砸6萬拚「億萬富翁」

清代以來,這座繁華港埠城鎮經常隨著氣候漸入夏暑而陷入恐懼,夏季濕熱使病源孳生與傳染,且貿易造成人口移動,使得境內傳染與境外移入的鼠疫、霍亂疫情頻傳,面對疾病致命、大規模傳染,初民社會容易以神佛降災或歹物仔作祟來詮釋,人們在絕望無助之際,只能將驅役想法寄託清水祖師,遂開始舉辦迎神遶境活動,希望驅趕瘟疫,解除集體恐懼。1884年(光緒10年)英國人John Dodd就曾描述這時的淡水到處都瀰漫疫病與死亡氣息,每日皆有迎神隊伍穿梭來往,炮聲與鑼鼓聲不曾暫停。

迎神收瘟、禳灾的宗教活動,到了1915年(大正4年)成為常態性活動,日期固定在農曆五月初六,並從肅穆、神秘的收瘟禳灾,改為人神同歡的節日慶典,如此發展主要是受到現代衛生系統建立影響。此外,也有說法認為是1911年(大正元年)北管軒社淡水軒前往北港進香,仿效北港迎神賽會而常態性舉辦遶境。第三種說法認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端午節牲禮供品可以與清水祖師得道升天日一起籌備,比較節省,所以才會固定此時遶境。1932年(昭和7年)遷建現址後,因為新廟動土,在原有的遶境儀式上新增了暗訪儀式,並延續至今。

癸卯端午節專題/五虎崗上迎神靖氛|淡水大拜拜
暗訪隨香的老嫗頭簪紅花、榕樹葉、芙蓉(圖/民俗亂彈授權提供)

日治時期以降的經營,使遶境規模日漸盛大,淡水街眾對清水祖師信仰熱忱不減反增。再加上廟務執事靈活經營、地方首長與仕紳參與、商社贊助,各種陣頭比賽與獎勵措施施行,使民間「輸人不輸陣」的風氣甚起,各陣頭團體無不追求品質提升,進而吸引外地民眾慕名前來參加、消費,人潮為淡水帶來龐大經濟收益,早期甚至使北淡線鐵路每逢淡水大拜拜時,都得加開班次輸送人潮。

整場活動從舊曆四月十五進入倒數階段,淡水清水巖將預先準備「四方金」供信徒寄付,參與寄付的信徒在四方金上書寫姓名與地址,四方金中的金紙用在犒賞駐守的營頭兵馬,銀紙用在施給孤魂,補運錢與紙人用在送走信徒厄運,數量龐大頗為驚人。時至舊曆五月初一,蓬萊老祖會由廟方從艋舺清水巖迎至淡水,這日淡水清水巖也會將遶境頭旗放置在老三祖旁,並鬆綁廟內五營旗。由於老三祖在淡水清水巖神譜中,職司信徒祭解與統領五營,這些動作寓意無形的兵馬將要進入軍事上的非常狀態,準備遶境收煞。

端午專題/迎神抗瘟疫!淡水人傳承上百年的儀式:淡水大拜拜
暗訪隨香的老嫗頭簪紅花、榕樹葉、芙蓉(圖/民俗亂彈授權提供)

舊曆五月初五為「暗訪」,從午後開始至午夜結束的出巡,達到審視陰陽兩界的目的。吉時來臨,法師在廟內請神、召營、敕符,再觀老三祖輦轎,神諭指示遶境細節後出廟,老三祖與中壇元帥的輦轎為先鋒,預先巡視境內,徒步穿梭街道窄巷進行「安四方」,在境內四個邊界角落派遣兵馬駐守,並焚燒信徒寄付的四方金,使邪祟無法越界入境、侵擾百姓。

癸卯端午節專題/五虎崗上迎神靖氛|淡水大拜拜
安四方:法師於四方金旁召營、格界(圖/民俗亂彈授權提供)

遶境隊伍需待老三祖輦轎通過才可出發,隊伍排序為報馬仔、路關、長腳牌,以及各式藝陣與淡水各宮廟,最後壓軸的則是蓬萊老祖神轎。兩日遶境,淡水街道幾乎是三步一香案、五步一紅壇,許多人持香等待遶境隊伍,或是向蓬萊老祖發願「隨香」,隨香客往往亦步亦趨地跟隨著神轎,沿路焚香燒金不停,手中謝籃配備隨香旗、隨香燈、紙錢、鹹光餅。隨香客的年紀跨越世代,人數眾多,展現真誠信仰,更有信徒還願扮演將腳,或是夯枷謝罪,只是現在的夯枷隨香者已漸少見。

舊曆五月初六的「正日」,從午前開始至午夜結束,先由老三祖的輦轎前往邊界巡營,但不焚燒四方金,而暗訪乘坐四角神轎的蓬萊老祖,正日改乘坐華麗的六角神轎,展現蓬萊老祖神聖和威儀。時至舊曆五月初七,廟方會將外派的兵馬收回,之後在廟內犒軍、普施,五營旗以紅繩綑綁,一年一度的遶境遂告圓滿。

癸卯端午節專題/五虎崗上迎神靖氛|淡水大拜拜
蓬萊老祖的六角神轎(圖/民俗亂彈授權提供)

舊曆五月初五、初六的淡水,炮仗喧天,烟硝火光使每個人的情緒高漲,信徒焚香的薰煙,或是鞭炮煙火炸裂的濃煙讓現場霧芒一片,清水祖師晃如騰雲駕霧般駕到,眾神庇佑下的五虎崗,災厄亦如濃煙隨風吹散。隨著歲月更迭、社會進步,淡水人堅持每年舉辦迎神遶境,虔誠心靈傳承信仰濃厚的土地情感,在追逐繁華進步的首都臺北,別具特殊意義。

編按:

淡水大拜拜並非因應端午節而誕生的活動,但在這個夏至溽暑,為了滌淨地方、建構平安和諧且充滿神聖的社區環境,透過暗訪方式來掃除不寧,事實上也吻合了端午節「驅瘟除疫」的節日精神。自日本時代迄今的穩定發展,淡水大拜拜儼然已經成為淡水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印記,並形成具有在地特殊性的節慶文化。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

--

作者/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責任編輯/郭家妤

更多新聞: 乩童退駕碰觸男子引爆衝突 遶境變兩派鬥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