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聽聲不見影─現今廟口酬神戲的變化與影響|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南投縣草屯鎮紫微宮

文/陳正雄(大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臺灣布袋戲發展過程中,因不同表演場域有內臺戲、野臺戲;因不同表演性質大概有酬神戲(民戲)、商業劇場及文化場演出之別。現今多數布袋戲班以酬神演出為主,從1980年代開始,廟會慶典上的布袋戲,再因時代環境變遷、多樣表演娛樂興起,隨之起了變化,所有民間戲曲無不受到大環境改變的影響。

更多新聞: 宮廟當掩護!夫妻家族組詐騙水房 婦慘遭騙1600萬

現今廟宇慶典、神明誕辰、信徒酬謝神明而聘戲,常常有布袋戲的演出,大多是播放一齣錄製完整的戲劇內容,加上演師操偶動作而呈現,稱「錄音班」演出型態。酬神戲演出常常因信徒需求、為增添熱鬧氣氛,而聘戲答謝神明、為神明祝壽,與民間信仰緊密相關,意義自然不同於文化場性質、商業劇場演出等。

 多數布袋戲班以酬神戲維生,演出型態礙於戲金(經費)高低、劇團表演模式,往往採用「錄音形式」演出。於是布袋戲藝師錄製完整戲齣——口白與音樂完備,販售給戲班使用,如陳山林(1944-2010)、蕭添鎮(1951-)、柳國明(1954-2017)、吳清秀(1951-)、劉祥瑞(1953-)、江欽饒(1959-)、蔡坤仁(1953-)、王文生(1955-)……等許多演師錄製不少作品。這些作品類型多以古冊戲、劍俠戲及金光戲為主,如《說唐演義》、《三國演義》、《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蕭保童白蓮劍》……等等。一個戲碼常有多人錄製過,販售給有需求的戲班使用,但有時也聽聞查究盜用戲齣內容、扮仙音樂的事情。製作戲齣售予他班演出的主演們,對於自身擅長的戲齣內容在情節鋪排、人物詮釋、口白技巧、文學內涵,以及音樂擇用等層面想必下了苦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演錄製的戲齣作品,即便為符合錄音演出形式的需求,編演成最多兩偶同臺、一人操作即可,其口白技巧、劇作內涵也必須展現水準,畢竟錄製後可以永久傳世,只要還有戲班播放使用就還有「聽眾」聆聽。其次,現今傳統戲碼在文化場上、現代劇場演出,受限於演出長度、現代人生活步調,得思考取其精華加以改編,引起現代觀眾共鳴,於是和民戲表演型態與性質不同。是故,傳統故事戲碼比較能在民戲上展現與傳承。再者,這些戲齣作品可能被其他主演學習,作為參考,也是研究者探討布袋戲文本的來源之一。

聽聲不見影:現今廟口酬神戲的民俗新意

 表演場上,常常聽見這些戲齣作品的主演以聲音「對臺」,同場播送,比如陳山林、蕭添鎮師徒的聲音同場競技。錄製完備的戲齣內容、扮仙音樂提供酬神戲演出使用,無論戲班具備現場說白能力與否,皆能藉此表演維生。布袋戲班演出扮仙戲後,留有時間演出戲齣內容,往往選擇上述三種劇型,多數採錄音演出方式,可能播放吳清秀、劉祥瑞、江欽饒……等演師的作品,配上戲偶動作呈現。這些演師的作品讓許多戲班使用,其戲齣口白與音樂聲音的播放,讓不在場的民眾可能聽見布袋戲的聲音,感受神明慶典熱鬧的氛圍。

 在神明慶典上,布袋戲班演出的劇目類型大致如前文所述,搬演傳統故事,常取材自古典小說、民間故事。現今民戲場上,假如戲臺前觀眾寥寥無幾,也是司空見慣,尤其是錄音演出型式的場合。為何觀眾參與度低?這涉及演出經費、型態、行銷宣傳、場域性質,以及基本的觀眾群人數評估與來源等問題。究其根本,廟宇祭祀神明活動,找來戲班演出,往往看中扮仙戲的演出,是廟方與信徒祈福、還願在祭祀方面不可缺的一環。

 南投縣草屯鎮的紫微宮在109年農曆2月29日、3月1日至3日,分別有藝龍布袋戲劇團、新鴻宇掌中劇團、金時代掌中劇團及明珠女子歌劇團演出,布袋戲由私人還願酬謝;歌仔戲則應是廟方舉辦的「公戲」,為玄天上帝壽誕增添熱鬧氣氛。藝龍與金時代是南投草屯在地班;新鴻宇則是臺中烏日的戲班。明珠歌仔戲班位於草屯,更是舉國聞名,為南投縣優秀團體之一。其中藝龍主演蔡坤仁、新鴻宇主演林宇學皆有戲齣作品,尤其蔡坤仁錄製許多戲碼,如《岳劍英》、《八仙得道》、《大明英烈傳》、《說唐演義》……等等。就筆者於草屯紫微宮所見,在3月22日由藝龍布袋戲演出,播放蔡坤仁自行錄製的長篇劇作《天寶圖》,詮釋李三保舉千斤鼎橋段。當日廟埕有多位長者於樹下下棋、聊天,目光未必投注在戲臺上的戲偶,但鐵定聽到布袋戲聲音,下午5點結束日戲,還有老者詢問夜戲開演時間。廟宇舉行慶典祭祀、信徒還願聘戲,讓廟埕空間有戲班演出、民眾休憩聊天,共同參與,才能顯示民間信仰、戲劇活動的關聯性與活力。


想進一步瞭解更多台灣宮廟的知識與專家QA,歡迎到我們精心準備的「台灣廟世界」專題頁面

更多數位專題: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topicsarea/

本文由民俗亂彈授權,原文連結於此。

--

責任編輯/徐薇淳

更多新聞: 嘉縣仲夏表演藝術節 兩大知名團隊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