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燒金香就不環保?宗教環保的背後犧牲了什麼?|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信眾咸信香煙裊裊,方可上達天聽(溫宗翰攝)

文/張桓耀(民俗文化工作者)

「為何要燒金香,宗教環保點不好嗎?」這應該是目前眾多人的疑問,在形式上常常有個講法「香煙裊裊,上達天聽」,我再加一句「以火為媒,穿越古今」,要不要燒金香,很多時候真的是看個人「需求」而定,但畢竟信仰自由,用你覺得敬神的方式敬神,根本沒啥不對,也不能強迫別人信仰方式得要跟你一樣,基於尊重宗教自由,政府不應規定、勸導或影響人們要如何敬神。

更多新聞: 專題/宮廟政治學 贈匾文化的前世今生|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要不要燒香或要燒幾支香,其實根本不甘政府的事!

那麼政府可以管什麼?其實我們得從「實際」層面來看。

「香」顧名思義聞起來就是要香,現代社會文化交融,芳香商品琳瑯滿目,甚至有許多芳香精油特別標榜「純天然」,但大家可能忘了古人最「天然」,在沒有芳香劑、精油等工業產品的時代,香不僅是天然的芳香產品,當然也沒有另外再「加工」的問題。

只是,隨著時代科技演進,工業化設備與發展,有些香品變得不再自然;有些人的貪念,是要量大又便宜,但那還能說是「香」嗎?雖然目前經濟部檢驗市面上香品大多是合格狀態,但日常生活中香的品質還真的參差不齊,該如何選用好香,恐怕得要有人特別傳授一下訣竅。

尤其,面對空氣汙染議題,政府只會鼓吹減香,卻從來沒有思考過香的製造、保存與焚燒方式如何推廣,這些其實都是會影響生活空間空氣品質的關鍵。一般廟宇大多處於空氣流動空間,平民百姓到廟裡也不會經常處在那樣煙霧瀰漫的環境,一個月最多1、2次,究竟待在廟裡多久,才會導致健康問題目前沒有科學論據,顯然,去管制或輔導宮廟減量或封爐,都是搞錯方向。反而,住宅家中的燒香、燒金行為,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大,顯然政府如果想要照顧人們身體健康,應該要優先鼓吹民眾用好香才對。

若從生產面的比較來看,一瓶10至50ml精油的提煉,需要多少原料、多少高溫高壓,需要多少發電?又發電需要多少燃油及煤,才能造就一瓶精油或芳香劑?這樣的生產過程,天然嗎?但以一炷人工為主的天然香而言,不僅原料天然,製造過程雖可能有製香腳及磨粉需要耗用機器,但幾乎都以人力為主,所以師傅要耗用時間及精力去製造,對地球的傷害相對較少,一樣是薰香,我們很快就能選出哪個天然的產品比較令人接受。

更遑論香的燃燒,是神聖儀式一部分,也是其他薰香永遠無法替代的項目。何以政府要優先去處理減香的問題?

台灣廟世界/燒對金香,利大於弊│政府管對了嗎?
傳統製香業手工製香(張桓耀攝)

再來,我們看「燒金」,前面提過「以火為媒,穿越古今」,乍看好像很虛幻。不過,現實生活中,金銀紙錢雖然無法拿來消費,但民間信仰觀念認為,在另一個世界卻是有貨幣的功能。金銀紙錢的發展有其歷史過程,從使用真正的財帛到今日,我們自然不可能拿真正的紙錢去燒,那可是要犯毀損國幣的罪,現代紙錢顯然提供我們對長遠文化意義的想想。當然,金銀紙錢也不只如此,通常還能代表一種能量的轉換,是一種用以祈求、象徵的重要物質,不同功能有不同使用狀況,即連糊紙、紙紮,也都是提供臺灣民間社會信仰心靈力量的表現。

台灣廟世界/燒對金香,利大於弊│政府管對了嗎?
信眾咸信焚燒足量的金紙才不會招惹神明生氣(溫宗翰攝)

簡單說一個故事,曾有一位母親,小兒子不幸遇難過世,內心難過,想起小兒子生前很愛騎機車,便想燒一台紙糊機車給他,她當然不是真的燒一台「機車」,不過,大兒子卻因此跟母親吵了起來,因為覺得那會破壞環境,而且很奢侈,所以一直不准媽媽燒東西給小兒子。後來這位母親內心一直很鬱悶,整日愁眉苦臉,某天,經過紙紮店,看見機車紙紮,於是便偷偷地想盡辦法燒給小兒子,自此心情暢快,解決了心頭的鬱悶。

其實,不論有沒有另一個世界,科學實證從來無法證實。但我們可以很確認地,不管小兒子是否有收到這台機車,我們也不用擔心是否有陰間加油站,母親要不要燒一間加油站下去。但,我們確實看見一位母親的憂鬱,還有親人間緊密情感的聯繫,這一點小小的焚燒,當然不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負擔,卻使這個社會更為祥和穩健,這就是民間信仰自我調節的意義。

台灣廟世界/燒對金香,利大於弊│政府管對了嗎?
傳統金紙業以手工綑綁金紙(張桓耀攝)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以功代金,心香取代線香;心情是否能夠沉澱,才是關鍵。每分錢花在對的地方很重要,但每個人對「對的地方」定義不一樣,覺得沒燒金香沒心靈寄託的,當然買份傳統金香,讓傳統製金香的職人,有繼續經營下去的鼓勵,為維護「傳統文化商品」不被斷絕盡一份心力。愛做功德的,當然也可以選擇添香油錢,給廟方去做善事,只要你心靈可以沉澱安穩,都是可以的做法。

回到政府政策的話,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為了社會的平和,政府不應該選擇立場,預設目的地去要求民眾配合,政治是治理眾人的事,要能保有每個人的特性,就要能尊重每個人自主調節的可能性。我們想要避免焚燒金銀紙或紙紮對社會的空氣汙染影響,不是去要求、鼓吹他們減量或不燒,而是應該要協助輔導、管理好品質,還要努力於焚燒設備。

以前政府推節約拜拜,現在推行減燒,造成傳統優良金香紙業收入減少、歇業,傳統職人人才流失,劣質商品充斥市面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若以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這種文化「財」可能也會因此而滅絕,而得不到循環性文化經濟效益。

文化消費,不是浪費,可促進經濟流動,鼓勵傳統職人繼續生活的動力,維護文化傳統也盡一份力,綜合起來是「利大於弊」,而政府若還是擔心空氣汙染,或傷害人體,除品質管理之外,應當是要加輔導燒金香的過濾設備更新才是正確方式,做到讓人民安心燒,而不是偷偷燒。


想進一步瞭解更多台灣宮廟的知識與專家QA,歡迎到我們精心準備的「台灣廟世界」專題頁面

更多數位專題: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topicsarea/

本文由 民俗亂彈授權,原文連結於此。

--

責任編輯/徐薇淳

更多新聞: 「鐵嘴將軍」竟是一門大砲 他驚台灣特殊信仰:萬物皆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