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今(22日)在臉書發文,海蛞蝓是藍白色的浮游生物,外型神似希臘神話中的海神Gaucus,雙手彷彿長了魚鰭、雙腿成了尾巴,所以用了「海神」的美名。而海神主要分布在熱帶區域,台灣屬於亞熱帶區,基隆又位於最北端,比較少見,這次卻出現在潮境保育區潮間帶,伴隨出現的有僧帽水母、紫螺帆水母,但要提醒大眾,「海神有毒只能觀賞不能摸喔」。
據悉,台灣2010年首次發現有海神蹤跡,2013年首次出現在基隆八斗子,2021年第二次出現,海科館志工20日在潮境潮間帶觀察時,一口氣發現至少7隻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已經是同樣地點第3次發現,海科館產水交流組主任陳麗淑更直言,是罕見的「大爆發」生態景象。
另外,海蛞蝓以浮游生物為食,漂移時為了欺敵背部向上,採仰泳的方式保護自己。同時會食用毒性很強的僧帽水母,進食後會把水母的刺胞存在體內,用來防禦捕食,因此本身也具有毒性。若民眾因觸碰不慎被螫傷,會出現噁心,疼痛、嘔吐和急性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危害生命,因此民眾切勿因一時好奇危害身體。
更多新聞: 比五月天難搶…陳耀訓蛋黃酥「過年預購檔期」曝光!饕客嗨:機會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