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避免誤解!米酵菌酸正式更名 王必勝:改用音譯「邦克列酸」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圖/民視新聞)

即時中心/林捷庭報導

寶林食物中毒案昨(2)日確定在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3)日表示,因「米酵菌酸」翻譯不是很精確,對米製品會產生誤解及不必要恐慌,也為了不影響其他食物,經會議決議以音譯改名為「邦克列酸」。

更多新聞: 快新聞/王必勝證實寶林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 再曝已到「某處」環境採檢

王必勝今下午在疾管署記者會表示,米酵菌酸名稱經會議一致決議要更改,因為原本翻譯不是很到位,日常生活中米製品很多,容易產生誤解及不必要恐慌,雖然有醫師建議更改為椰黍菌酸,但也為了避免影響椰子、玉米等產品,因此決定透過音譯正式更名為「邦克列酸 」(Bongkrek acid),後續會通知教育部中英對照辭典,目前這個品項尚未收錄,未來收錄進去後就會建議改為「邦克列酸 」。

王必勝表示,邦克列酸患者有些物質洗腎洗不太出來,有醫師透過文獻得知有個案使用血漿置換,不過目前證據還是不夠,因為在國際上病例非常少,也沒有決定性的治療方式。另外,目前標準品檢驗量能沒有問題,希望臨床端一面治療同時也能蒐集臨床資料,未來萬一不幸再發生這樣事件,在治療上可以更快達到效果,也可提供國際參考,行政部門也會全力協助臨床部門整理相關檢驗數據,他表示「這次不幸事件同時也是寶貴經驗」。

王必勝說明,會議中也討論製作2類指引,首先為一般性指引,針對細菌預防方式、食材儲存環境,之後會有懶人包;另方面對於食品製造與餐廳業者,製作比較細緻的指引,這部分要等到細菌學上證據更多一點,也請教食品相關專家,希望能夠一邊收集證據、一邊詳細制定指引。

王必勝指出,既然發生過就有可能再發生,目前檢驗量能根據新北市衛生局轉述,6都均有購買標準品,衛福部會將邦克列酸檢驗標準技術轉給6都相關食驗室,也會提醒臨床端,只要看到起先是腸胃道症狀出來,然後迅速發展成急性肝衰竭、酸中毒的病例,要提高警覺,配合檢驗量能快速進行相關處理,即早挽救人命。

針對30日從廚師家中採檢14處,王必勝表示,目前調查方向還是在A13裡面,產生毒素還是需要細菌,另外還需要介質,例如容易在什麼食品孳生,以及在高溫、中性環境是否容易腐敗,都還在調查當中,去廚師家採檢主要是看有無相關細菌跡象;至於環境介質的部分,檢方會透過調閱監視錄影帶,還有訊問方式去釐清,調查結果出來前不用過多臆測。

另外,關於「椰毒病原型」目前國內沒有研究過,不知道是否廣泛存在於台灣自然界或是食品、植物,目前需要建立資料,衛福部已請食品工業研究所與食藥署一起發起研究案,針對病原分布情況、特性做進一步研究,不過研究案通常需要比較長時間,視研究方向而定,幾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可以盡早進行的就會開始做。

至於花蓮發生7.2強震,負責寶林茶室中毒案的昆陽實驗室發生跳電,王必勝表示實驗室有備用發電、不斷電冰箱,應不會影響培養產生邦克列酸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進度。

衛福部2日下午公布,新增1例通報個案,累計通報30例(饒河店2案已排除);並新增5例檢驗陽性,累計檢驗陽性22例。

更多新聞: 快新聞/廚師手上驗出米酵菌酸 高大成分析:他應該心裡有數「否則不會沾到還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