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關節痛了才就醫?小心發生肌腱斷裂等嚴重併發症
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

痛風關節炎起因於體內尿酸的堆積,通常一開始發生在下肢的關節,以大拇趾的關節最為常見,其次是腳盤、腳踝及膝蓋。大多數人一開始只有一個關節發作,第二次發作可能接續在第一次之後的六個月到兩年內,之後可能越來越多關節同時發作,甚至進展到慢性關節炎,一天到晚關節都在痛。

更多新聞: 痛風不能喝豆漿吃香菇?營養師這樣說

痛風關節炎發作年齡逐漸下降 個人生活習慣要注意

高尿酸血症是痛風關節炎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大多數的原因是排出過少,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增加,剩下的部分是製造過多。近年來痛風關節炎的發作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基因遺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個人的生活習慣例如長期飲酒、大魚大肉、水分補充不夠及不常運動等也都是原因。

人體內血液中正常尿酸數值是 6.8 mg/dL,超過就會開始在體內形成結晶累積起來,除了關節內,肌腱、肌肉、皮膚甚至內臟器官都可能累積尿酸結晶。如果持續不去理會,久了之後會開始形成痛風石,就像粉筆灰一樣的沈積物,而且隨著時間進展,會導致一顆顆結節在關節、皮膚、耳殼等地方。

痛風石易結節在關節 高尿酸血症不容忽視

痛風石是由免疫細胞包裹尿酸結晶以及其他脂質、蛋白質等物質而形成,具有侵蝕能力,能侵犯周邊的組織,因此可能造成皮膚潰瘍、肌腱韌帶斷裂、軟硬骨的侵蝕導致關節變形,甚至造成肢體功能障礙或跛行。除了關節炎與痛風石以外,高尿酸血症也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尿路結石、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高血脂等有關係,不容忽視。

急性關節炎即使不用藥物治療,也可以在兩個禮拜內自行緩解,而藥物使用則可以加速緩解的速度。但是急性關節炎過後,更重要的是要長期控制尿酸濃度。國外的建議是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為血液中尿酸值 6 mg/dL以下,而有痛風石的情況下則更嚴格,建議降到5 mg/dL以下。

陳昭宇強調痛風石具侵蝕能力,X光片上顯示已侵蝕骨頭,外在可能造成皮皮膚潰瘍。

只調整生活飲食是不夠的 需長期藥物治療

一般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禁吃高普林的食物、減少或停止喝酒、補充足夠水分以及運動,頂多可以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1 mg/dL。雖然很重要,但是對於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多半不足,所以長期的降尿酸藥物的治療,是不可或缺的。

大多數人對於現有的降尿酸藥物的耐受性都很好,而且使用降尿酸藥物的情況下,大都可以很快地達到治療目標。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以及定期追蹤血液中尿酸濃度。若是長期達到治療目標,體內沈積的尿酸結晶甚至可以完全溶解,之後不會再產生痛風性關節炎,而且也同時降低高尿酸血症產生的併發症風險。

不要以為症狀緩解就沒事 藥物治療要持續

四十多歲的胡先生,因為生活型態經常喝酒,已經罹患痛風關節炎超過七年;以往每次痛風關節炎發作時,都是到醫療院所就醫拿些止痛消炎藥,吃個幾天關節痛緩解了,也就不再去理會它。雖然痛風關節炎時常發作,但吃藥可以緩解症狀,並沒有特別警覺,也沒有接受長期的降尿酸治療。

幾年之後,痛風石逐漸開始產生在手腳關節。雖然期間有使用降尿酸藥物治療一年,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因素停止治療。直到一個月前,痛風石侵蝕右手大拇指伸肌肌腱造成肌腱斷裂,必須進行肌腱重建手術修補。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手部活動功能逐漸恢復中,而胡先生也因此決定要長期控制好尿酸問題。

陳昭宇表示,痛風關節痛才就醫是錯誤觀念,小心發生肌腱。

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表示,高尿酸血症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長期不去治療的話,就會產生各種併發症。很多民眾有痛風的困擾,但就像胡先生一開始一樣,只有關節痛的時候才去就醫,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從現在應該開始改變這個觀念,找專科醫師長期固定使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對未來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民視新聞網報導)

更多新聞: 66歲老翁送醫不治 疑天冷併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