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靠醫材賺錢?醫師:醫病關係非單純消費

這次醫材部分負擔設收費上限的政策,引發醫界這麼大的反彈,就在於醫材的價格差距很大,被形容是醫院的財源。消基會表明立場,贊同健保署觀點,但台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卻忿忿不平,認為醫病關係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醫生也不是靠賣醫材賺錢,政府制定政策該聽專業意見。

更多新聞: 醫材自付上限惹議 蘇貞昌:立意良好但政策要充分溝通

小巧的心律調節器可以控制心跳、發出電流刺激心臟跳動,還有打通心血管的心臟支架,這些屬於健保署擬定八大類,自付差額上限的範圍。

常見的還有骨科的人工髖關節、眼科的人工水晶體,不同廠牌、功能,價格差很大。以心律調節器為例,近20種,要價2萬到8萬不等。

醫材天花板設在4萬元多,消基會看好政策,認為齊頭式價格能遏止廠商、醫院把民眾當肥羊。消基會秘書長吳榮達提到,「我們是希望訂一個上限,同樣的醫材,但是不同的醫療院所,竟然他的價格差距的非常的大。」

不過台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表示,「我聽他講的說法,我沒有辦法接受,他怎麼會這樣講,你問他什麼是塗藥支架他都講不出來,要怎麼去定義這個價格,他完全不知道這個東西,然後你去用價格單純去評估,一個好或不好,或是你要用齊頭式價格,所以你應該要聽醫界的聲音,要跟醫界的這些專家去討論才對。」

單純的消費觀點,台安醫院心臟科醫師林謂文聽了可是氣到跳腳,認為把醫病關係當作買賣,不但藐視專業,也可能讓價格低、品質差的醫材,劣幣逐良幣。

而要說醫材是醫院的財源,林謂文認為,每家醫院的人事、研發、技術,成本大不相同,不能混唯一談。

林謂文指出,「病人如果信任這個醫師,願意來這個醫院治療的話,願意多付出一點成本,其實是可以的,患者或家屬對這個價格是非常的在意的話,其實上網比價也可以,這是一個透明公開的管道。」

醫師呼籲,醫材回歸自由市場競爭,價格透明化,民眾依需求選擇,政府只要加強宣導,提高民眾知識,自然不會成為冤大頭。

(民視新聞/宮仲毅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醫材上限會議不公開透明?林靜儀曝當晚就收到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