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大典首開放民眾觀禮「凱道禁區」見證台灣民主歷程

今年(2020年)國慶大典首度開放一般民眾入場觀禮,這是解嚴前難以出現的場景,很長一段時間,凱道不僅禁止民眾停留,也不能騎車經過,直到1996年才開放,凱道也在同一年改名,今天的新聞放大鏡,帶你來了解總統府前到凱道這塊禁區,如何見證了台灣的民主歷程。

更多新聞: 台灣文學館17週年館慶!作家鍾逸人捐出手稿 為台灣文史盡心力

夜裡的總統府化身指引燈塔,雷射結合光雕,讓政治上最高權力的象徵,10月化為人民可以駐足欣賞的夜間美景,但戒嚴時期的總統府及周邊,可不像今天如此親民。

國民政府敗退到台灣來,從前總統蔣介石1950年復行視事後,10月10日國慶,幾乎年年在府前舉行閱兵,不只重兵佈署,台北市的學生也被動員,北一女學生還排出「普天同慶、團結戰鬥」的字樣,這團結戰鬥的對象,是對岸的中共政權,國家領導人在國慶時說的跟想的,是隔著台灣海峽的秋海棠。

立委(民)鍾佳濱說,「如果要去重慶南路,要去找書的話,比較方便的方式就是騎腳踏車,從重慶南路一路往北騎,通常到了總統府前會被憲兵攔下說,小朋友這邊不能騎騎腳踏車。」

解嚴前在府前騎腳踏車就被趕,當年的台大學生鍾佳濱,解嚴後的1991年,成為總統府前反閱兵,要求廢除《刑法》100條的一百行動聯盟抗爭的一員,那年國慶日前的抗議,被憲兵以水柱沖刷,成為歷史印記。

立委(民)鍾佳濱說,「過去在介壽路在總統府前面,曾經發生過詹益樺的自焚案,所以那個地方其實都會有拒馬,鐵絲蛇籠都是比較肅殺的,所以那一次好像10月8日去預演,國慶在預演我們也去預演,結果就被水柱噴走了。」

一百行動聯盟抗爭的1991年,前總統李登輝剛從主流非主流政爭的驚滔駭浪中,連任總統,腳步稍微站穩,就決定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再視對岸為叛亂團體,這年的國慶,總統的演說有了台灣。

前總統李登輝(1991)說,「把台灣經驗重拾光大,共同為創造一個自由民主,軍傅統一的新國而努力。」

台灣的民主步伐,在李前總統主政後快速邁進,前總統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對肅殺的總統府周邊,開始空間解嚴。

1996年,400公尺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陳前總統日前就在臉書寫了,當年為介壽路改名的決策過程,當時有6000多人參加命名,取了超過7000個名字,包括短路、瑪麗蓮夢路都有人提出,文史工作者篩選出7個名字,最後呈報給市長陳水扁的是「凱達格蘭大道」與「艋舺大道」兩個名字讓他做決定,陳水扁最後選了「凱達格蘭大道」。

立委(民)陳瑩表示,「把介壽路改成凱道,相當感動,這樣更名不只空間戒嚴展現,對原住民文化歷史表是一種尊重。」

政大文學院院長薛化元指出,「為凱達格蘭族在日本時代,就已經是台灣平埔族,重要族群民稱,它的主要活動的場域就在台北,所以取名凱達格蘭大道是代表著台北的現在,跟過去台北這個區域活動的主人翁,產生歷史跟現在連結的一件事情。」

1996年,介壽路正式改名「凱達格蘭大道」,周邊門牌也得更換,要改的不多,台北賓館成為凱達格蘭大道1號,2號是外交部,3號是二二八紀念館,倒是台北賓館對面的派出所,還留著介壽所的名字沒更動,改名同時,也取消多年來凱道及重慶南路一段,禁止腳踏車機車通行的規定。

台灣出現在總統國慶演說中的篇幅越來越多,而過去的禁區凱道,腳踏車、機車可以通行,也逐漸成為公民抗爭的場域。

政大文學院院長薛化元表示,「從中正廟一路延伸到凱道,是一個重要的台北群眾,聚會的一個場所,它可以說見證了從戒嚴時期的末期,一直到台灣自由民主化發展中的重要的活動,在這邊留下歷史的軌跡。」

凱道見證了台灣民主化過程,也見證了歷任總統從遙望對岸到心繫台灣的轉變,我是台灣人,這一度被視為台獨禁忌的宣言,如今可以大大打在總統府的牆面,這是屬於人民的總統府,府前這條凱道,融入了這塊土地的先民血液,見證台灣的民主足跡。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台北市民知道門牌有印「區花」嗎?112萬面門牌僅29萬面更新「區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