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東南亞的印尼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經常發生各種大小地震,而衍生出的巨大海嘯,更對民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威脅:從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2006的日惹地震,到2018年的蘇拉維西島強震,每一場天災都為印尼造成嚴重傷害。

而近年來印尼為了加強國土抗災能力,便請託同樣經歷過311震災的日本,協助規劃災後重建,打造更能抵禦天災的環境。而除了官方協助重建外,民間也積極展開交流,例如東北宮城縣的漁民,就教導印尼漁民如何養殖牡蠣,

更多新聞: 全球/創辦人身價超越馬雲!解密中國農夫山泉水

來到印尼中蘇拉維西省的首府帕盧,寧靜的城鎮風景,讓人幾乎忘記這裡曾在2018年9月時,遭逢強震與海嘯的襲擊。

印尼地震頻繁 海嘯警報缺乏維修釀嚴重死傷

身為全球最大島國的印尼,正好位在地球兩條最活躍地震帶的交界處,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密度相當高,雖然印尼為此設有海嘯警報系統,但卻缺乏維修經費,在地震當下沒有發揮作用,導致許多人逃生不及,最後共造成2200多人罹難、還有超過5000人下落不明,成為自2006年的日惹地震以來,印尼最嚴重的地震災情。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蘇拉威西島震後三年 帕盧災區建臨時社宅

在震災發生近三年後,千瘡百孔的災區已逐漸恢復原貌,官方並在帕盧地勢較高的區域,興建了臨時住宅社區,供失去家園的民眾居住。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看準311震災經驗 印尼請求日本協助災後重建

負責重建災區的不只有印尼政府,還有日本,印尼政府看準日本在歷經311震災後、逐步重建東北的經驗,決定請求日本協助災後重建。

接下這重大任務的日本,則以2015年時提出的Build Back Better「更好的重建」原則為本,打造一系列的重建草案。

帕盧地區計畫未來將沿海道路,一律填高2-3公尺,創下印尼國內工程首例。目標在兼顧民眾生活同時,提高印尼國土的防災能力。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JICA印尼辦公室次長高樋俊介表示,「所謂更好的重建,如果只是回復得像天災發生前一樣,那就無法防止同樣的災害帶來傷害,重建時我們最關注的方向,就是如何讓地方民眾接受重建計畫。」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重建計畫列「沿海禁住區」 說服居民搬離成問題

中蘇拉維西省在日方協助下,劃出了沿海禁止居住範圍,光是帕盧地區就有約6600人得因此搬離家園,但對不少居民來說搬家就等於遠離生計。

為此,帕盧向同樣有過協調居民搬遷經驗的日本岩手縣釜石市取經,學習如何與拒絕搬遷的民眾溝通。

強震海嘯重創當地經濟 印尼漁民挑戰「新技術」

而在印尼吸取日本經驗、創造更良好重建的同時,如何為倖存的居民找到新的謀生之道也是一大課題。

位於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特區,2004年時印度洋強震所引發的南亞大海嘯,造成超過30萬人死亡和失蹤,當地經濟產業遭受毀滅式打擊,當地漁民面臨生存困境。近年來在日本宮城縣東松島地區的協助下,這裡的漁民們開始挑戰新技術。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東松島是日本數一數二的牡蠣產地,也有過311大地震的慘痛經歷,對亞齊當地漁民的遭遇感同身受,決定將水產養殖技術,傳授給印尼漁民。

日本漁民大友康廣表示,「因為兩邊都是漁民,所以都很清楚海洋是怎麼回事,比起說是我們教人家,我們被教導的機會還比較多,而且彼此之間也有像是家中都有人罹難之類的相同經驗。」

「在地化」養殖牡蠣技術 提高市場接受度成考驗

帶著養殖與冷凍等技術回到印尼的漁民,還開發出在地化模式、利用廢輪胎養殖牡蠣,但解決養殖的關卡後,如何提高市場接受度又是一項考驗。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在亞齊當地,300公克的牡蠣售價只有約台幣20元,利潤太低使得許多人紛紛打退堂鼓,於是印尼漁民再度致電向日本前輩求助。

漁民獲得來自日本的建議後,便找上當地餐廳開拓出牡蠣新吃法,拓展在地養殖牡蠣知名度,消費者吃了也是讚不絕口。

全球/震災重建尋謀生之路 日本傳授印尼漁民養牡蠣

無論是災區重建或者拓展新事業,就是因為日本和印尼,都曾遭遇過天災的侵襲,才能設身處地的擘劃更完善的重建計畫。另外日方也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印尼以至於整個東南亞,積極推動海嘯避難訓練等課程,增強防災意識,希望能在未來天災發生時,最大程度減少犧牲。

(民視新聞/吳彔瑾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全球/經濟大爆發攏係假! 中國爛尾樓猖獗如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