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人本交通成主流 塞車是最大痛點
塞車是「人本交通」必須面對的陣痛。(圖/民視異言堂)

專題組/吳永淳、李奇樺 桃園報導

「人本交通」已是國際趨勢,但如何兼顧交通順暢與行人安全,交通單位坦言,無法兩全其美,因為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必須面臨塞車之苦。話雖如此,但在歐洲各國,塞車卻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更多新聞: 異言堂/外媒評台灣是行人地獄! 專家點名「一觀念」造成


異言堂/人本交通成主流 塞車是最大痛點
荷蘭阿姆斯特丹街景。(圖/趙家麟提供)

「我如果要選擇開車,我就要選擇塞車」,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道出歐洲國家對於人本交通的觀念,「5、60年代整個城市塞車塞到滿,後來他們受夠了,花了40年成為今天的歐洲城市,美國大概20年前開始學」,也因此造就歐洲各國的大眾運輸相當發達。

異言堂/人本交通成主流 塞車是最大痛點
比利時安特衛普。(圖/趙家麟提供)

相較於台灣,就是因為人本交通觀念薄弱,大眾運輸發展並不理想,尤其缺乏人行道,成為阻礙大眾運輸的關鍵。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張勝雄教授認為,公共運輸必須靠步行抵達,「如果沒有步行的人行道空間,自然就不會有人去使用公共運輸,也會造成機車盛行」。

異言堂/人本交通成主流 塞車是最大痛點
人行道不發達,恐成為阻礙大眾運輸的關鍵。(圖/民視異言堂)

台灣在面對塞車問題,大多會以拓寬道路作為改善方針,只不過,越是拓寬道路,越是吸引更多車流,造成反效果;而歐洲國家花了40年成為人本交通的社會,擺脫將「解決塞車問題」列為首要之務。或許台灣的行人與駕駛,必須學習體諒對方的用路感受,才能迎頭趕上人本交通的世界潮流。

更多新聞: 異言堂/拓寬人行道遭嗆影響生意 完工後營業額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