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神社與民間信仰:臺灣神道教的設置與改造|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改成翹脊屋頂的日本神社

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

近日「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引發了一連串的衝突與爭議,這涉及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場所精神、歷史與宗教信仰脈絡、文化體驗等幾個問題,經營團隊以「桃園神社昭和拾參」為名行銷,很顯然是欲與原桃園神社的場所歷史脈絡相連結,這種在行銷上刻意與原桃園神社相連結,在原桃園神社的空間場域裡重新供奉神道神祇、舉行神道儀式,有意恢復原神社的神道信仰功能,但祭祀的神道神祇、祭祀的空間、舉辦的活動都與原桃園神社無關,有許多關於桃園神社的歷史、文化、故事未被呈現出來。

更多新聞: 宮廟當掩護!夫妻家族組詐騙水房 婦慘遭騙1600萬

這次「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的討論中,出現了「乞丐趕廟公」這樣的言論,桃園神社在戰後改作忠烈祠是臺灣歷史發展下的產物,這情形也發生在臺灣其他的神社,在臺灣除了改作忠烈祠的神社,也有改作民間信仰的廟宇,作為國家祀典的忠烈祠或作為民間祭祀的廟宇,神社在臺灣的歷史發展裡一直是作為宗教信仰、祭祀活動使用,民俗亂彈也來談談臺灣民間社會對神社的再利用,讓民眾了解除了作為忠烈祠的神社,還有其他的情形。

神社建築是神道信仰最顯著的標誌,從官方到民間、從日本人到臺灣人在各地興建許多的神社,從南到北、從本島到離島出現本殿、社務所、手水社、鳥居、狛犬、石燈籠等充滿日本風格的宗教建築,這些神社建築在戰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改造,神社內的物件也被移動改作他用,但仍遺留在這片土地上,散落在島嶼各處,你我都曾巧遇過。

讓我們簡單地回溯一下日治時期神社設置的歷史,我們所稱的神社依據社格分為官社與諸社,官社又分為官幣社、國幣社,每種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官幣社的祭典由日本皇室奉獻幣帛料,國幣社的祭典則由日本政府支付,日治時期臺灣神宮屬於官幣大社,臺南神社屬於官幣中社,新竹神社、臺中神社、嘉義神社屬於國幣小社,至於諸社分為府、縣、鄉、村社、無格社,分別由地方的府、縣、市、町、村提供幣帛料,日治時期桃園神社初屬於無格社,後升格為縣社。

台灣廟世界/神社與民間信仰:臺灣神道教的設置與改造
開山神社的神輿

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由日本官方設立的神社是開山神社,是在日本領臺後的隔年由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將清代延平郡王祠改為神社,這建議獲得日本政府同意,於明治30年(1897)設立「開山神社」,顯示出臺灣總督府希望藉由拉攏臺灣本地的信仰,以達到其懷柔的統治目的,開山神社並未移除鄭成功神像、保留清代延平郡王祠的福州式建築、維持臺灣民間的祭典舉辦情形,僅進行局部的調整與增建。臺灣總督府另外在臺北圓山建造臺灣神社,於明治34年(1901)鎮座,為臺灣第一座遵照日本傳統神社建築樣式建造之國家神道系統神社。

日治初期在臺灣興建的神社數量不多,多設立在日本人為主的地方,日治末期隨著戰爭擴大及時局緊迫,為貫徹精神教化的目標,臺灣總督府提倡「一街庄一社」的神社建設方針,才在各地大量地興建神社,桃園神社即是此時期國家神道的產物,臺灣總督府也鼓勵臺灣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參拜神社和神社奉仕,所以許多經歷過日治時期的長輩,他們在學生時期都有去神社參拜、服務的經驗。

雖然日治時期祭祀神道神祇的多為日本人,在50年的歷史裡,神社與臺灣社會有許多的互動,從歷史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神社祭典都有臺灣人參與,更結合臺灣民俗活動,例如「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的影片中,開山神社祭典與興濟宮送天師一同舉辦,臺南各宮廟的神轎、陣頭與開山神社一同遶境,呈現出臺日文化交融的特殊場面,另外筆者在參與金瓜石神社的調查研究時,查閱史料與訪談當地耆老,得知當時金瓜石神社祭典與勸濟堂祭典同日舉辦,人們一同參與日臺祭典,是每年金瓜石的盛事。

台灣廟世界/神社與民間信仰:臺灣神道教的設置與改造
新莊地藏庵供奉「新莊神社」神位

戰後,這些在日本統治期間設立的神社,因為統治政權更替、信仰社群離開等因素,相繼喪失原本的神道信仰功能,供奉在神社內的神道神祇如何處理?從文獻可知由神職人員進行奉燒,只是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無法清楚了解每一座神社實際的情形,這些神道神祇多數離開臺灣,少數如新莊地藏庵接續神道神祇的供奉,在廟內供奉新莊神社的神位,神道神祇留在臺灣享受著臺灣人的香火供養,新莊神社的神輿、狛犬、石燈籠也移到新莊地藏庵,新莊地藏庵保存新莊神社的遺跡,繼續說著新莊神社的歷史。

由於許多國家神道體制建立的神社是由日本政府支持興建,產權屬於公有,在戰後被國民政府視為是日產遭到接收,神社在精神層面上被視為日本國家的象徵,新政府遂將神社改為忠烈祠,成為中華民國的統治象徵,繼續發揮政治意象、思想支配、教化導向的功能,桃園神社是在1946年由新竹縣政府改成忠烈祠,主祀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陪祀與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等抗日犧牲者,成為桃園神社的新神祈,在後來的數十年裡,桃園忠烈祠都有新的先賢入祀,這些先賢都與近代桃園居民的生活有很深關係,所以神祇雖然更易,但這個空間場域從昭和13年(1938)創建以來,一直作為宗教建築使用至今。

台灣廟世界/神社與民間信仰:臺灣神道教的設置與改造
仁武的稻荷神社改作為土地公廟

相較於國家神道系統的神社在歷經不同政權,從神社到忠烈祠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宣傳符號,有些神社則被民間社會再利用,將臺灣神請入神社本殿,持續作為宗教祭祀使用,使神社能免除拆毀的命運,例如南投縣信義鄉的望鄉祠、高雄市仁武區的稻荷社、花蓮縣壽豐鄉的壽尋常高等小學校奉安殿,都改奉祀土地公,高雄市美濃區的竹子門發電所水神宮,在戰後改奉祀王爺、神農大帝、水利三恩公,神社建築保存到1995年才被拆除改建。

多數情形是將本殿拆除,在本殿的原址上改供奉臺灣神,像是日治時期圓山貯水池的水神社,原供奉與水有關的水波能賣命、榮井神、生井神,戰後將本殿改建成亭子,自來水廠的員工改供奉大禹,從日本水神改為臺灣水神,一樣都是祈求水神能護佑臺北的飲用水。林內神社於1957年拆除本殿與拜殿,原址改建為供奉濟公活佛的濟公總堂,豐田神社改為供奉釋迦牟尼佛等眾神的碧蓮寺,而從殘存的狛犬、石燈籠、參道、手水舍、社名碑等神社設施,讓我們能輕易辨識出原本是座神社。當然也有些神社改建成廟宇,並無構件遺存,例如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土地公廟原址是天滿宮。

台灣廟世界/神社與民間信仰:臺灣神道教的設置與改造
宜蘭神社的神馬改作為文昌帝君的祿馬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神社的建材、構件是很好的材料,像是三峽長福巖正殿石柱是利用原臺灣神社的石材,許多廟宇也將原神社的石燈籠排列在廟前,恆春神社、岡山神社、鳳山神社等許多神社的狛犬被移到當地廟宇,成為媽祖、城隍爺等臺灣廟宇的石獅,從守護日本神到成為守護臺灣神。神社的物件也被轉移,斗六神社的神馬成為修善宮關聖帝君的赤兔馬,宜蘭神社的神馬成為文昌廟文昌帝君的祿馬,從日本神的坐騎改為臺灣神的坐騎,西螺神社的手水缽被移到西螺福興宮作為天公爐(現已更換),臺灣神社的鼓被艋舺龍山寺(現已歸還臺灣博物館)、汐止福山巖顯應廟接續使用(現已停用),北港神社的神輿成為四湖參天宮關聖帝君的神轎(現已停用,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

近年臺灣有幾處神社復建的案例,其中高士神社是較特殊的案例,高士神社在日治時期稱為「高士佛祠」,是昭和14年(1939)12月16日鎮座,昭和20年(1945)遷建,奉祀天照大神,戰後僅存臺座、階梯等殘構,部落族人希望重建神社,由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一捐贈神社本殿,於2015年8月11日舉行鎮座祭,奉祀高士佛部落戰歿的族人,成為紀念臺籍日本兵的場域,所以高士神社的存在可被理解、尊重。

在日本人統治臺灣的50年裡,神道信仰隨著日本人而傳入臺灣,神道信仰在臺灣發展並影響臺灣社會,許多神道神祇在1945年離開臺灣,神社在後來的國民政府治理過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改造,倖存的神社建築與物件被臺灣人繼續使用,這些仍被使用的物質刻畫日本神道信仰曾經傳入臺灣的歷史,展現出臺灣歷史的錯綜複雜,呈現真實的臺灣文化。


想進一步瞭解更多台灣宮廟的知識與專家QA,歡迎到我們精心準備的「台灣廟世界」專題頁面

更多數位專題: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topicsarea/

本文由民俗亂彈授權,原文連結於此。

--

責任編輯/徐薇淳

更多新聞: 雲南反共國軍入祀忠烈祠!官兵不畏暴雨迎國家英雄 網淚崩:上天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