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遇颱風就成「台版水都威尼斯」 他揭北市如何花60年變海綿城市
YouTube頻道「鐵道事務所」的所長指出,台北盆地60年前時常淹水,他也分享台北市如何從過往一遇颱風,就變「台北水都威尼斯」,成了現今的海綿城市。(圖/翻攝「鐵道事務所」YouTube)

影音中心/鍾如婷報導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各地都出現了極端氣候的現象,造成不少災情,像是暴雨導致淹水、高溫造成野火等情況,使得人們開始檢視國內的治水建設,以備不時之需,近日YouTube頻道「鐵道事務所」介紹過去的台北盆地,由於地形和周遭地理環境因素,使其成了天然聚水盆,在60年前只要每逢颱風來襲,變成了「台版水都威尼斯」,後經過將基隆河2次截彎取直,及後續的建立員山子分洪道、改變排水方式等防洪工程,最後是2014年時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所提出的 「海綿城市」概念,並逐步將人行道瀝青路面,改為透水材質,大大降低了台北市淹水的情形。

更多新聞: 辭台積電種鳳梨!萬巒囝仔為夢返鄉務農 引入創新想法直呼:不後悔

YouTube頻道「鐵道事務所」的所長指出,60年前的台北盆地容易淹水,所以政府將基隆河士林區地段,做了第1次截彎取直,但因此路段僅改善下游地區的河道,導致1987年琳恩颱風襲台時,基隆河中游沿岸出現嚴重水患,水位高達7公尺,政府便在1991年,實施基隆河第2次的截彎取直,將松山機場北側下塔悠地區的M字型、民生社區東側舊里族地區S彎、成功橋東側S彎等河道取直,歷經2年工程完工後,台北市已達200年防洪標準,但因河道截彎取直,蓄水量降低,造成上游未設置堤防的汐止地區時常淹水。

在2001年9月的強颱納莉導致嚴重災情後,立法院終於在同年10月三讀通過《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來改善水患問題,其中的員山子分洪道,可將81%的將基隆河河水分流出海,也是亞洲最大分洪道,台北市治水也由傳統的即時排水,改為滲透地下匯集在地下水層,或蓄洪池以降低洪亮的總合排水,如今的台北市淹水情形,已有了顯著的改善,不過所長也提及,隨著未來極端氣候可能有越來越頻繁的狀況,如今的治水設施能否堪用還有待觀察。

更多新聞: 美女教練狂練凱格爾!下體夾「9kg壺鈴」吊起深蹲 上下狂搖驚呆千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