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寶林餐廳食材驗不出米酵菌酸?  醫師回:其實不意外耶
寶林餐廳爆發食物中毒案,已造成2人死亡。(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

近日,各政府單位積極調查「寶林餐廳中毒案」案件線索,目前雖已在死者身上發現致命毒素「米酵菌酸」,但卻還未在查封的食材上找到;就連多名受害者都有食用的粿條,也未發現相同菌類。這也讓部分網友忍不住評論「真的很玄」,即便知道受害者死因,但仍未能摸清案件如何發生。對此,內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發文解釋,「單一食材」檢查不出米酵菌酸,其實沒那麼意外;因此米酵菌酸若要產生毒性,必須在多種條件的搭配下才有可能。所以他認為,最終的散裝成品才比較有可能出現米酵素菌。

更多新聞: 快新聞/北市府大動作稽查39間餐廳業者! 蔣萬安曝:其中16間有衛生缺失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專家醫師顏宗海今(31)日也坦言,目前經初步檢驗後,未從粿條中發現米酵菌酸;因此,後續仍會從其他可能的汙染源,例如食材、環境、砧板、醬料等,逐一進行查驗。他說道,找出來源確實有必要性,這樣未來才能知道如何防範、以及為什麼這樣的悲劇可能發生。

不過,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昨(30)日發文說道:「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不意外耶!」,他接著表示,因為導致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本來就喜歡散裝成品,可以說是「養尊處優」,因此斷定光從單一食材,很難找到這樣的菌種,「應避免用大腸桿菌的思維來看這件事」。

快新聞/寶林餐廳食材驗不出米酵菌酸?  醫師回:其實不意外耶
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圖/翻攝自姜冠宇臉書)

姜冠宇表示,大家已經知道富含脂肪酸、還要含水份、以及有發酵機會的食物,可能發生米酵菌酸,但那其實需要豐富的蔗糖、氨基酸、纖維素同時放在一起。因此,那個概念就像是中華料理炒一盤「合菜」,之後散裝放在那邊;而如果只看單一食材,可能就很難發現相同的作用。

姜冠宇另外也重申,此類菌酸生成毒性的條件嚴苛,其中一個條件是25度至35度之間的環境。因此,他也提醒道,食材一定要低溫保存,如果回溫就要快速做,不要長時間放在廚房高濕高熱的環境。


更多新聞: 快新聞/寶林「4分店」保險都沒繳費被註銷 蔣萬安:每間最重可罰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