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盼再出諾貝爾獎得主 研究環境漸蕭條學者憂前景

諾貝爾獎將從今天起,逐日宣布醫學、物理學、化學等獎項的得主,不過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諾貝爾獎基金會宣布,將取消12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轉播、由得主在各國領獎。而日本由於前兩年都有學者得獎,全國上下也十分期待,今年能再度有人雀屏中選。

更多新聞: 12歲少年關在房間完成「核融合」打破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NHK主播表示,「用來表彰對人類,有重大貢獻人士的諾貝爾獎,5日將宣布醫學及生理學獎,6日是物理學獎,7日則為化學獎等,將一路宣布至12日。」諾貝爾名單即將揭曉,但今年也因為疫情關係,頒獎典禮將取消,改為在得主的國家、透過電視實況轉播領獎過程。

至於日本繼2018年由本庶佑拿下醫學獎後,2019年又有吉野彰,以鋰電池研究獲得化學獎,因此日本全國上下也滿心期待,今年能再有自家人獲獎。但回頭看日本國內的學術研究環境,卻是一天比一天蕭條。NHK主播也說,「碩士畢業後再繼續攻讀博士的人數,從最高峰的2003年後便一路下滑,到2019年時只剩16年前的一半左右。」

越來越少人願意繼續深造,除了因日本在實施高教改革後,大幅減少經費補助,讓研究團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外,另一大問題就是日本的求職環境,無法給予有博士學位的人更多保障。許多年輕學者就因此選擇離開日本,前往待遇更好的其他國家。

美國聖母大學副教授坂上博隆表示,「在日本念博士,就算會比碩士晚3年展開求職,但薪資卻沒有明顯的差別,大家都不是看你能做什麼,而是看你在哪裡求學或現在幾歲。」統計日本近年的科學論文數量,也是被美中兩國遠遠拋在腦後,讓老一輩研究者深感憂慮,日本的科學研究恐在未來出現斷層。

對此吉野彰等諾貝爾獎得主則建議,官方必須增加對科學研究的補助外,唯有提升學術研究者的整體待遇,才能夠讓更多優秀人才願意留在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表示,「產業界要給予修過博士課程的人,怎樣的待遇這是我們未來的課題,我們必須基於他們的學位,在待遇和薪資上給出更好的條件,這也是很重要的。」

(民視新聞/ 吳彔瑾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高科大與鐵道局跨部會合作 培養本土鐵道與離岸風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