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改名牽涉航權重新談判 中國恐施壓ICAO拒絕

華航運送醫療物資援助外國,因掛上「China Airlines」旗幟被誤會來自中國,引發爭議,社會上再度湧現華航正名聲浪。華航60年前由政府和國民黨出資成立,初期以軍事任務為主,1962年開啟民航服務,政府佔有將近5成的股權是最大股東,民間喊話改名,就看政府接不接招?

更多新聞: 國航苦撐!華航融資紓困申請通過 長榮「客機變貨機」賺現金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對內要求,華航日後執行國家運動醫療物資專案時,尊重客戶權益,未獲貨主同意,不得利用該案進行商業宣傳,還附上照片舉例,不得在貨品展示本公司相關旗幟,避免衍生無謂困擾。

華航也對外發出聲明,外界的多元意見事涉層面廣,公司以開放態度討論。這麼大動作,當然是執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指令,因為政府是華航最大股東。

時力立委邱顯智說,「雖然中華航空它是一個私法人,是一個公司,不過交通部航發會跟所謂的官方持股應該是占了接近一半,那實質就是說,從它的董監事的人選看起來,事實上官股其實是掌握了這家航空公司。」

華航在60年前由中華民國政府和國民黨出資合計出資30萬元,於1959年9月成立,同年12月營運,由於當時處於兩岸對峙狀態,華航多半負責戰地補給等軍事任務,1962年告別軍事任務,開啟民航服務,時至今日近90架機隊,市值約391億。

如今因為運送口罩變成幫中國宣傳會事件爆發,輿論掀起改名聲浪,一旦改名,勢必牽涉航權重新談判,加上主管國際民航事務的ICAO長期被中國把持,難度可想而知。
時力立委 邱顯智

邱顯智指出,「它如果有涉及到航權的談判,那就是交通部研議說,這個比較適合的一個方式,能夠兼顧到短期中期長期這樣的目標 ,那正式的名稱我們當然希望能夠跟台灣相關,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我國國家的航空公司,譬如說『taiwan air』、『air taiwan 』、『taiwan airlines』等等。參考其他的國際上的航空公司,改名的航空公司也所在多有,不是說這個航空公司從頭到尾都要叫做這樣的名稱。」

儘管改名不容易,但時機已經在眼前,台灣醫界聯盟執行長林世嘉直言,如果政府的態度是等民間做更大的推進,這是沒有「Guts」的領導。

民間要求華航改名的壓力鍋高漲,就看蔡政府是要把國際盃的正面成效化為華航改名的助力?還是依舊維持現狀?

(民視新聞/楊凱安、楊柏玨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華航正名呼聲不斷!蔡總統:代表台灣需要更強辨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