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揹著洋娃娃/民視異言堂

有一天,當我們失智了,不認得身邊的人,已無法辨識身處時空,嘴裡也說不出話來;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心裡,仍深刻記憶著一件事?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這家長照機構,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長輩房間,映入眼簾且讓我會心微笑的,是熟睡的他們,床邊正睡著一個可愛的娃娃。這娃娃有著細緻的皮膚,睜著晶瑩大眼,嘟著小嘴,動也不動陪著阿嬤睡覺。

它是假娃娃,卻彷彿有魔力,讓重度失智的長輩疼命命,阿嬤的嘴角也泛起笑意。

「奶粉已經二湯匙了,夠不夠?不夠」、「水太冷,嬰兒會打嗝」、「要不要帶出去散步?不行,外面太冷」。這是長照機構人員與失智阿嬤的對話,也正是「娃娃治療」的內容。長輩在人員引導下,顫抖的手慢慢地扭開奶瓶、測試水溫、幫娃娃餵奶,換衣服,阿嬤們重溫了育兒經驗。已經失智的她們,並沒有忘記一甲子歲月前,曾經身為媽媽的照顧工作。

像是娃娃治療、藝術治療、園藝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摒除冰冷的儀器設備訓練,讓長輩在相較自然的情境裡,透過與自己生命的連結,展開心智和肢體復健。長輩被治療的過程中,笑容變多了,情緒緩和了,得以減少用藥,也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但這樣的治療方式,在政府的機構評鑑表裡,卻只占總分的2%。其餘的98分,偏重在硬體設施、經營管理等層面的考核,希望維持長輩的身體狀態、生活安全,目的當然是對的;然而,長照機構的公費服務跟著評鑑走,很自然地,較少投注資源維持長輩的心智功能。

然而,我們的長輩活著,但活得開心嗎?

春玉阿嬤的女兒每天都會抽空到機構裡,陪伴媽媽。即使,阿嬤在女兒回去後,也不一定記得女兒曾來看過。她仍然使盡渾身解數,幫媽媽懷裡的娃娃修改衣服、重提兒時家庭往事,也逗媽媽開心。「媽媽年紀大了,還會對著我笑,會照顧娃娃,失智退化延緩,這就夠了」。她喜歡看著媽媽抱娃娃一整個下午,幫娃娃餵奶、換衣服,讓媽媽「不要整天沒事,好像她也要顧一個小孩」。或許,女兒沒說出口的是,望著媽媽懷裡的娃娃,彷彿看到自己小時候,那個被母愛包圍的小女孩。

失智的長輩因為照顧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被需要,喚回人與人之間的依附情感,才是治療過程裡,最有效的關鍵配方。

失智的媽媽,或許什麼都忘了,卻只記得一件事

那是

完整版影片:【民視異言堂】阿嬤揹著洋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