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族群與身分認同:從《斯卡羅》看見今天的台灣社會│故事台灣
《斯卡羅》劇照(圖片擷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粉專)

生活中心/陳思瑀綜合報導

改編自歷史小說《傀儡花》的電視劇《斯卡羅》在播出後,引起熱烈的討論,其中一項便是「族群與身分認同」。除了透過劇情看見成為多元族群社會前的台灣,也引發我們思考,今天的台灣是否仍面臨相似的情境?

更多新聞: 1980年代「職業學生」逾5千人!線民風波引熱議 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創傷?│故事台灣

【混血身分帶來「我是誰」的疑惑】

《斯卡羅》的故事背景,是恆春半島南端琅地區,有許多族群生活在這個區域:原住民斯卡羅族人,擁有原始土地權的統治階層,同時還有平埔族、客家族群、閩南族群,以及平埔族與閩南人通婚所生的「土生仔」。

血統、族群與身分認同:從《斯卡羅》看見今天的台灣社會
有許多族群在琅共同生活(圖片擷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粉專)

由於生存困難,必須爭奪各種重要資源,族群之間容易發生紛爭,例如閩客械鬥,地緣、血緣成為一種強烈的連結。

如此一來,作為混血兒的處境便會很尷尬,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困惑,不知道哪一邊才是自己的歸屬,《斯卡羅》中的角色「蝶妹」以及她的弟弟「阿杰」、還有社寮頭人「水仔」便是如此。

劇中一幕,蝶妹的雇主必麒麟問她,作為「生番」這麼多年來有什麼改變?蝶妹否認自己是生番,必麒麟對她說,若她的母親知道她不承認自己的血統會很難過,「承認自己的身份並不丟臉。」

而水仔是更是夾在多族群中生存的寫照,他在械鬥發生時下令封庄,喊出「社寮生意庄!兩邊通有無,但秤不偏邊!活的河洛仔,不救。死的客人,也不收!」這句話不僅是表態,也透露他的生存之道。

血統、族群與身分認同:從《斯卡羅》看見今天的台灣社會
《斯卡羅》中水仔是夾在多族群中生存的人物寫照(圖片擷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粉專)

【外來移民的認同】

《斯卡羅》中還有一個角色,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他是法裔美國公民。儘管美國也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李仙得還曾經參與參與南北戰爭、甚至因戰受重傷,但他也面臨美國複雜的人種及階級問題─他在這個國家被視為是外國人,無法在政府體系中謀得高位。

李仙得在退伍後擔任外交官工作,所以他來台調查「羅妹號事件」,密切介入台灣事務,還寫下多部與台灣相關的著作。

從始至終,他希望從自身的成就、工作獲得國族認同,但也因為自己的身分與時代的洪流,讓他夾處其中。

血統、族群與身分認同:從《斯卡羅》看見今天的台灣社會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面臨複雜的人種及階級問題(圖片擷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粉專)

【從戲劇到歷史:了解台灣,認同台灣】

許多觀眾看到劇中某些角色,不免會投射到台灣的歷史與際遇,尤其是蝶妹,她處在多方立場中進行協調與溝通、被各路人馬覬覦、利用、對自我身分認同的困惑。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未被深入了解的歷史與文化?而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多次有新移民移入,和150多年前的祖先相比,我們有哪些不同呢?

血統、族群與身分認同:從《斯卡羅》看見今天的台灣社會
《傀儡花》作者陳耀昌(圖片擷取自維基百科)

《傀儡花》作者陳耀昌提到,「族群認同」是台灣史小說所特有的,「因為台灣歷史一直存在著族群分立的矛盾。寫歷史小說,其實是詮釋自己的歷史觀及認同感。」他說自己寫台灣史小說,動機就是「寫出台灣先民的努力與奮鬥史,寫出台灣先民的無奈或無知,寫出台灣先民與當時國際社會的互動,記下我們台灣祖先的血淚與事蹟,讓我們的下一代更了解台灣,了解祖先,認同台灣,團結台灣。」

此外,對照150多年前的台灣,雖然現在已逐漸演變成多元共融的社會,但對於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新移民議題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這也是在看《斯卡羅》時,值得我們省思的另一面。

更多新聞: 《斯卡羅》萬巴德來台是「因為他」!那些年傳教士在台灣的冒險與耕耘│故事台灣